網絡語言本來就不是用來"光宗耀祖"的,網絡語言從來沒有說過要取代"傳統語言"……
5月20日《楚天都市報》報道,“一些網絡語言,簡直是對祖宗和傳統的糟蹋。”近日,“百家講壇”主講人、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著名國學專家李敬一教授,作客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時,如此痛斥現在網絡上出現的不規范用語及火星文。
國學專家對網絡語言如此深惡痛絕,至少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網絡語言生命力之強、影響力之大,已經讓國學專家痛心疾首;二是在一些國學專家眼里,網絡語言一直是“異類”,擺不上臺面,理應受到傳統語言的“打壓”。
網絡語言誕生于網絡,主要用于網絡交流,大受年輕人的追捧。尤其在在線聊天、網絡跟帖中,網絡語言十分吃香,比較適合用于講究效率、個性、幽默的網絡交流。當然,筆者并不是說網絡語言現在就“很規范”,一點問題都沒有,客觀地講,網絡語言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它既然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就不是一些專家想扼殺就能扼殺的。
更重要的是,說網絡語言是對祖宗和傳統的糟蹋,則完全是站在“祖宗與傳統”的立場之上。事實上,網絡語言本來就不是用來“光宗耀祖”的,網絡語言從來沒有說過要取代“傳統語言”,也沒有說過要成為“主流文化”,網友們也沒有這個使命,沒有這個責任。國學專家說應打壓網絡語言,可能是對國學鼎盛時代的懷戀,然而,即便網絡語言徹底消失了,國學也未必就能興旺起來。
筆者在寫文章時,通常用比較傳統的語言,有時還為自己的文風太正、語言不活潑而苦惱,正在試圖“借用”網絡語言的風格來改變自己的文風。現在聽到國學專家的“訓斥”,突然感到有點害怕,一旦傳統媒體都“拒絕”網絡語言,怎么去吸引年輕讀者呢?好在現在許多報刊并不買某些專家的賬,報紙的文字風格也在悄悄改變,有選擇地運用網絡語言。受眾,既是讀者,也是網民,鮮活形象的網絡語言也是賣點之一啊。(冬雪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