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爆炒讓物聯網“一炮走紅”。但隨著某些股票的暴漲暴跌,對于物聯網究竟只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真的產業,市場出現了分歧。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與其他概念不同,物聯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集群,但目前,全球的物聯網仍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中,與“無處不在的感知網絡”的目標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正是由于產業分散,物聯網對于中國的相關企業來說,意味著無限的機會。
物聯網的分歧
上周股市,物聯網概念股大漲。遠望谷一周上漲達到了57.11%,新大陸一周漲幅達50.99%。但在周五相關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澄清與物聯網的關系之后,物聯網概念股的走勢開始急轉直下。
9月17日晚間,福日電子發布重要提示,稱目前對物聯網相關的射頻識別技術只處于關注狀態,并未有任何推進計劃。另外,去年12月公司參股的琿春寶力通信有限公司主營的汽車指紋防盜搶系統等,與物聯網真實意義有較大差異。
被市場指認為正宗物聯網代表廠商之一的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也發布了澄清公告,稱遠望谷是物聯網產業鏈中針對射頻識別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的公司之一,物聯網概念對公司未來業績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提示投資者理性投資。另一家從事信息識別技術的福建新大陸也發布了類似公告。
18日,福日電子股價大幅跳水,幾近跌停。東方通信、東方電子、廣電信息等上市企業也遭遇資金叛逃,東方通信幾近跌停,廣電信息和東方電子跌幅都超過8%。除此外,與物聯網概念相關的個股也出現普遍大跌行情。
本周,物聯網股票延續了上周的疲弱走勢,出現明顯的資本出逃跡象。
市場人士認為,從股市炒作看,物聯網概念的行情短期很可能就此終止。但是,物聯網作為作為一個新產業,將長期存在并發展,在國家產業政策明確以后,這個產業中出現領導者的概率是一定存在的。
誰能代表物聯網
相關題材的上市公司發布澄清公告,或與物聯網撇清關系,或稱物聯網并不能為公司帶來實質性收益,那么在物聯網的炒作概念之下,有沒有誰在支撐這個產業?
物聯網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目前并沒有一個準確數據。國內調研機構易觀國際給出的數據顯示,物聯網中射頻產業200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元,由此催生的電信、信息存儲處理、IT解決方案等市場潛力驚人。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要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將會形成下一個萬億元級別的通信業務。
龐大的市場將把幾乎所有的信息企業都囊括在內。據海通證券提供的資料來看,識別芯片技術主要掌握在NXP(Philips)、TI(德州儀器)、Infineon(英飛凌)等廠商手中,國內涉足芯片的企業包括大唐微電子、同方微電子、華虹NEC等;傳感器領域內國際頂尖廠商包括Honeywell、BOSCH、OMRON、Frost&Sullivan,國內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內唯一微納傳感網研究所)、沈陽市傳感技術研究所等;識讀設備行業中,新大陸和遠望谷都具備了完整的生產鏈條;傳輸網絡方面以無線網絡為例,可能會涉及國內的中興通訊、烽火通信、武漢凡谷等上市的通信設備企業。
對于誰能支撐這個產業,中國計算機學會傳感器網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馬建表示,射頻識別技術只是傳感網(物聯網之前被業內稱為傳感網)諸多感應技術中的一個,除此之外,溫度、濕度、振動、激光、煙霧、聲音都是可以識別的感知元素,它們各自對應著相關的感知元器件和應用系統。“全球范圍內,傳感網產業才剛剛起步,產業鏈條中所需要的產品目前都是由傳統的信息技術企業兼營生產,還沒有龍頭企業出現。”
長期從事芯片研究的水清木華研究總監周彥武認為,深圳遠望谷和福建新大陸目前的業務只是物聯網中某個產業環節中的局部應用,市場上諸如此類的公司非常多。周彥武表示,在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應用時,沒有廠商能代表這個未來非常龐雜的產業。
產業分散帶來機會
日前,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向觀眾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當記者走近浦東機場的外圍欄桿時,上面的喇叭迅速發出聲音提醒記者離開。這是因為機場圍欄外面埋設了無數個傳感器,組成了一道無形的傳感網,這些傳感器能夠辨別是人還是動物在靠近圍欄,并能精確定位,自動發出提示。
對于物聯網的上述應用,馬建認為,浦東機場的傳感網還只是一個小網,只能服務于浦東機場這一特定的應用環境,未來還需要接入到互聯網或者移動通信網中。馬建表示,物聯網并非是把傳感器聯接在一起那么簡單,“物聯網跟互聯網和通信網都不一樣,后兩者只承擔節點傳輸的功能,而物聯網除了傳輸還要傳感,把傳感信號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和計算,才能向外提供有價值的傳感信息。”
IBM是最早系統部署物聯網業務應用的廠商,其“智慧地球”戰略與物聯網概念異曲同工。據記者了解,IBM已經發布了面向鐵路、銀行、醫療、電力、零售、食品等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IBM的觀點是,物聯網的發展不僅要動用所有的信息技術,而且應用領域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目前物聯網相關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但距離產業成熟尚有距離。
周彥武認為,物聯網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就像是互聯網早期發展的雛形,一開始是在某個局部的應用環境內聯網,專門應對一些特定的使用需求,并不涉及大規模聯網。
據馬建觀察,全球范圍內的傳感網還非常分散,且都是局部的專屬應用,跟所設想的“感知一切、充滿智慧”的物聯網還有相當的距離。
正是因為應用環境的繁雜,馬建認為物聯網相關產業將高度細分,大型公司沒有能力去研究每一個細化的應用環境,否則成本將會非常高,“因此,對中國眾多的中小公司而言,物聯網將帶來很大的機會。”
應用將由分散走向統一
雖然物聯網發展仍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但技術的成熟度,為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據記者了解,電子元器件技術作為傳感網發展的基礎,工藝已經成熟,且價格便宜,已經普及開來。例如一個手機中就能集成不少的傳感器件,包括感知聲音的麥克風、感知光的照相機、來電振動傳感器、加速度傳感等。
另外,物聯網的產業分工也非常明確,有專門做電子標簽和射頻識別的企業,也有專門做各種傳感元器件的企業,更上一層還有企業根據應用環境進行網絡部署。如IBM作為全球領導性信息化企業,就致力于提供整套適合用戶需要的解決方案。IBM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說,IBM目前正在觀察每一個大型商業應用領域的需求,制定適應這個行業的物聯網需要。根據馬建的說法,諾基亞的發展方向就是以手機為中心,針對消費個體提供各種物聯網應用。
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形成覆蓋全球物互聯的理想狀態,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克服眾多的難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將這些分散的局域網以統一的標準進行聯接。但要像互聯網那樣全球任意節點之間可以互聯互通,需要有一個互聯網那樣的聯通標準,而這些標準中最重要的就是傳輸標準和協議,以及不同系統平臺間的兼容。
馬建說,“在這個過程中,物聯網的各個局部網應用可先各自發展,最后形成一個事實的標準,從小網聯成中網,再由中網聯成大網,在此過程中逐漸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