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商家推出手機分期付款業務,看似實惠誘人但卻可能潛存“陷阱”。網友“風之子”日前向本報反映稱,他通過分期付款方式在東莞某手機店買了一部手機,結果卻發現竟比原價還多花了442元,感覺吃了“啞巴虧”有理說不出。對此,東莞市消委會提醒消費者,采用分期付款消費除了要細看合同外,還應慎防商家“虛低實高”等“貓膩”。
如今小額貸款消費方式正逐漸流行起來,像手機、電腦等分期付款已逐漸為年青一族所青睞,但消費中一不留神也極易“中招”。網友“風之子”回憶稱,這家手機店的店員熱情向其推銷一部價值1280元的手機,言之鑿鑿地表示:“可分10期付款并贈送500元的電話卡”。因心想只有1000元的貸款額度,他便草草簽了合同,同時首付交了150元和第一期還款131元。
回家后一細看,才發現手機分期付款合同竟是與一家擔保公司簽訂的,而還款期卻變成了12期,所送話費每月也只有20元!暗浇衲1月,我已按規定還款共計1572元,”他稱,和原價相比整整多花了442元,“感覺很不劃算,于是丟棄了手機卡”。可至2月初,又被通知欠款216元未還,遲繳將會產生滯納金,“這種不明不白的錢我還要還嗎?”網友“風之子”無奈感嘆道。
消委會提醒
勿輕信口頭承諾
東莞市消委會秘書長鄧國平認為,分期付款消費是一種新的促銷方式,涉及商業貸款行為,應符合國家有關金融及商業貸款管理等法律規定,而企業私下的分期付款消費方式都是違法的,所存在的風險也相對較大。比如可能買到價高質次的假冒偽劣商品,或存在價格虛低實高等貓膩;在售后服務方面也缺少相應保證,或被拒絕“三包”服務。
他建議消費者理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并認真閱讀協議內容,不要輕信口頭承諾,“需看清楚、想明白了再簽字”,雙方最好簽訂正規、明確的貸款合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