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與3G ,如果把這兩大無線上網方式都看作是高速公路,那么Wi-Fi公路路面寬、車速快、車流量大,但是公路里程較短;而TD-SCDMA、WCDMA、CDMA-2000這些3G公路盡管路面稍窄,車流量目前稍小,但勝在公路里程長、路況足夠好。
對于數量猛增的“Wi-Fi熱點”,國內的移動運營商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希望用這種本不受政府支持的無線上網方式來補充自己的3G上網力量,從而加強無線覆蓋,構建自己的“無縫版圖”。
盡管工信部依然未給予帶Wi-Fi功能手機以市場準入,但“上還是不上,投資了再說”,運營商都不愿輸在起跑線上。據悉,中國電信已經在南方21省做了Wi-Fi部署,同時承諾Wi-Fi網絡建設項目在今年上半年將全部理順。同時,近期傳出消息,不甘在Wi-Fi布控中落后電信的中國移動,也正在加速Wi-Fi網絡布控,鋪建自己的全國Wi-Fi網絡——將以其“TD+Wi-Fi”的戰略布局,與中國電信“CDMA+Wi-Fi”的殺手锏直接競爭。
最多的城市接入熱點只有3000個
目前,在公共場所商業區域內的咖啡館、酒店都可以找到有Wi-Fi的地方,Wi-Fi的方便與高效使得其在家庭和小型辦公網絡用戶中得到迅速普及。技術上,Wi-Fi主要定位于室內或室外小范圍熱點覆蓋,具備低移動性和高數據傳輸速率的特點;而3G業務可以提供廣覆蓋甚至區域全覆蓋,具備高移動性和中等數據傳輸速率等特點。顯然,3G網絡可以利用Wi-Fi高速數據傳輸的特點以彌補自己數據傳輸速率受限的不足,而Wi-Fi不僅可以利用3G網絡完善與健全的計費機制,還可結合3G網絡廣覆蓋的特點進行多接入切換功能。
從產業發展來看,盡管全球Wi-Fi熱點建設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在室內無線數據業務方面優勢明顯,但Wi-Fi在中國的應用一直處于灰色地帶。基于它的應用,占據了眾多帶寬資源,卻無法給運營商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所以運營商始終沒有放開對Wi-Fi手機的監管。并且,發展中的無線城市項目規模都較小,且側重區域覆蓋,即使在上海,其接入熱點也只有3000個。而更多區域,帶有Wi-Fi功能的筆記本終端仍停留在普通應用層面。
相比之下,“名正言順”的3G業務其產業環境則更為成熟,在市場競爭中已經占據了有利地位,3G手機、3G上網卡、3G上網本等終端已經在3G這條信息高速路上跑起來。據了解,中國移動將投資588億元用于二、三期全國238個主要城市TD網絡建設,業務拓展步伐加快(目前用戶已達50萬戶),并提供6.5億元資金用于支持帶動較為薄弱的TD終端、芯片等環節的發展。
和諧共存要找到切入點
僅僅從技術層面看,3G與Wi-Fi應該是可以共存甚至融合的。但是,如果從3G設備廠商角度和運營商層面看,二者的和諧發展還是有很大的阻力。分析師認為,首先,如果Wi-Fi接入作為3G的室內接入方案,無疑對移動通信設備廠商的市場造成相當沖擊。其次,在手機中裝有Wi-Fi功能,會造成VOIP網絡電話之類的免費通話,在語音通話收入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讓運營商雪上加霜。而且,Wi-Fi的語音接入屬于固網的補充接入方式,就此,固網運營商和移動運營商將在此產生歧義:帶來諸如“接入網歸誰所有、業務利潤如何分成”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單純認為Wi-Fi與3G能夠和諧共存是片面的,在二者的發展中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將潛在的矛盾沖突降到最低點。
設備制造商及服務提供商均表示,由于3G與Wi-Fi在技術上的融合具有極大的市場價值,所以在開發設備和戰略決策上均對二者的融合加以重點關注。根據IDC的預測數字,2009年融合Wi-Fi與3G的手持設備在全球的出貨量將達到一億部。從用戶群上看,基于二者互為補充的技術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一方面技術的融合節約了消費者的開支,另一方面Wi-Fi與3G的融合也極大地提高網絡服務質量,用戶的體驗將更加豐富和精彩,從而最終提高運營商與用戶之間的合作質量。其超乎想象的優異表現將使更多的用戶轉向Wi-Fi與3G的融合業務,更多的轉向支持二者融合性能的新型設備,而由此創造的市場空間將是空前巨大的,無論設備商還是服務運營商都不能不密切關注。
籌建“無縫版圖”動向
早前有電信高層曾表示,將Wi-Fi與CDMA捆綁,不僅能使手機用戶獲得更大的上網速度和更優質的通話質量,也能夠提高3G帶寬的利用效率,降低全國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的成本。按照中國電信的規劃,借助CDMA網的廣泛覆蓋,再加上Wi-Fi網的高帶寬、低成本,打造3G時代的“無縫”版圖。
但是,運營商的C+W或T+W無線寬帶道路能否如規劃的這般完美,則還要看Wi-Fi在等待了多年后,能以何種程度“落地”。在還沒完全弄清楚Wi-Fi的問題之前,運營商的態度幾乎相近——別人有的我也得有,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業內分析,未來3G在高速無線數據通信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但Wi-Fi也將在越來越細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Wi-Fi和3G的主流是互補的,在局部會有部分融合,但要完全相互取代則不太可能。
因此,與其說它們是競爭關系,還不如說是潛在的共存關系。現在,依據的主線仍然是市場的接受度。這意味著,各種互聯網接入方式運作的業務和體驗才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劉瀟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