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 中新社發 錢興強 攝
|
看上去又清瘦了一些的老孟去美國是應哥倫比亞大學戲劇系邀請,在紐約看了12個戲,還參觀了美國主流音樂劇的后臺和百老匯的制景工廠。去英國是應英國國家劇院和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2月28日出發,也是兩個星期,一個人在倫敦看了16個戲,拜訪了24個藝術家。
英國戲劇怎么那么牛
記者:你都看了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戲?他們的戲劇生態大致是什么樣的呢?
孟京輝:在美國看的有個戲叫《搖滾》,還有一個英國導演的《麥克白》,在百老匯看了一部戲叫做《侮辱觀眾》。英國的戲我覺得從整體水平上就更牛了,作為一個老牌戲劇國家,無論是它的戲劇傳統還是當代戲劇的發展都令人欽佩。比如邀請我去的英國國家劇院,它有大、中、小三個劇場以及非常強大和有影響力的劇團系統。我看了一個已經演了四年、非常轟動的經典音樂劇《比利·艾略特》,還有絕對英國傳統戲劇范兒的《無事生非》。特別讓我震撼的是一個只有一個演員表演、沒有臺詞的獨角形體戲劇,叫做《壓力》,演員就在3米×2米×2米的一個盒子一樣的空間里表演一個小時,而且這個空間越來越小,最后把這個人全壓沒了。還有一個根據愛倫·坡小說改編的戲劇《紅死魔的面具》,是在一個根據議會大廳改建的藝術中心上演的。劇組花了一年時間把這個建筑里的每個房間都設計成愛倫·坡時代的樣子,然后發給到場的250個觀眾每人一個面具,演出時觀眾們就分散到各個地方去看演員的表演,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大家有時分散到十幾個房間,有時聚集在大廳。不僅演員的表演十分有意思,250個帶著面具的觀眾圍在一旁觀看的景象也蔚為壯觀。
還有一個演出《哈姆雷特》的劇團,劇團成員平時各干各的工作,每周日在一起演出。但演員都太牛了,一點兒都不業余。他們每周演出的地方不同,演出前會在網上公布演出場地。我看的那場是在一個教堂演出的,上一場是在一個廢棄的工廠,而下一場則是在一個游泳池。演出時,他們會讓觀眾都帶一件自己覺得特別的東西到場,并且展示出來。現場有帶大蔥的、有帶娃娃的、有帶鋸的、有帶一大包避孕套的……我帶了一張10元人民幣。然后演員在演出中就會即興地利用這些東西,比如哈姆雷特會一邊用觀眾帶來的鋸鋸椅子,一邊說臺詞。演員的表演特別精彩,演出的效果非常強烈,和觀眾也有特強的互動。在英國類似這樣的戲太多了,他們對于戲劇傳統的發展和觀眾的培養真是太棒了!
外國同行為何不愁錢
記者:你和當地的同行都交流了些什么?你感覺大家面對的問題有什么異同之處?
孟京輝:跟中國戲劇的同行經常會探討到資金問題,但是和英國戲劇同行交流,他們不談錢的問題,他們主要談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戲劇的教育,再有就是原創劇本的發展、青年戲劇創作者的培養。他們的演出資金一般由國家資助1/3,基金會贊助1/3,票房收入1/3。演員們沒有大的貧富差距,都非常熱愛自己的事業,以此為驕傲,生活上也有一定的保障,感覺非常有尊嚴。我們也都面對同一個問題,就是觀眾的問題,戲劇核心的問題,這實在是太重要了。
記者:你這次交流的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呢?
孟京輝:這次的收獲太大了!我去紐約其實已經是第五次了,但以前都和美國的戲劇界沒有什么交流,基本上人家都是把我們當做東亞文化、漢文化來對待。但這次感覺到人家是把我們的作品納入到他們的戲劇坐標體系來考慮了。其實十年前我就對全世界戲劇文化交流產生了懷疑,因為中國的當代戲劇必須要發展到一定的美學程度和力度,才能談得上和人家交流。這次交流,使我大大堅定了要大膽和堅決的發展以當代視覺藝術為中心的實驗戲劇的決心!我們要一如既往地發展原創劇本,建立戲劇的制作系統;要培養中國的戲劇環境和年輕的戲劇創作者,戲劇也要從娃娃抓起;還要建立關于當代中國戲劇的美學體系和創作體系。這件事非常重要!我堅信中國戲劇將要迎來最好的時代:雖然艱難,但有空間;雖然不規則,但有探索的原動力。所有的一切都在發展當中。我對自己的發展有信心。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