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基金制”未解資金困局
資金的短缺一直是規范“電子垃圾”科學處理的一大瓶頸,而新出臺的條例或許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解決這個難題。條例規定,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履行繳納義務。
在談到該基金時,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稱,該制度是立足我國國情,并借鑒國外“生產者責任制”的做法而提出的。考慮到生產者應承擔一定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責任,處理企業實現產業化經營也需要一定的資金,國家推出了這項激勵措施。
對于正規的電子垃圾處理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一些學者也表示了對這一措施執行起來的擔憂。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穆京祥表示,條例對處理基金的額度、生產者能否將這一費用轉嫁給消費者、通過什么渠道支付、處理基金用于哪些環節、怎么用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清晰的規定,穆京祥認為這樣會導致回收處理工作難以操作。
對此,環境保護部的負責人表示,基金的收取和使用采取公平、透明的方式,制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征收標準和補貼標準,應當充分聽取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處理企業、有關行業協會及專家的意見。細化的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后出臺。
作為企業而言,是否愿意繳納這筆錢作為處理基金呢?
戴爾(中國)有限公司企業傳播總監周月香表示,戴爾公司從2006年開始就進行舊電腦回收等一系列綠色環保活動,降低電子垃圾對環境的影響。目前公司也收到邀請,參與到一些環保政策的商討制定中。因為新的條例關于基金的具體繳納細則尚未出臺,尚不能表態是否愿意拿這筆錢,但戴爾公司對綠色環保的支持態度是一貫的。
此外,長虹、惠普等生產商也表示公司已經或正在做一些電子垃圾的回收工作,其中長虹計劃在年底建成年處理能力4萬臺的電視回收處理生產示范線,惠普也在展開免費批量上門回收舊電腦的業務。但對于處理基金,要等待繳納的細則出臺后再予表態。
相對于生產商對于該項政策的遮遮掩掩,一些業內人士則直言表示了些許隱憂。某大型廢舊電子設備拆解中心總經理劉某表示,電子產品制造行業目前處于微利的經營狀態,如果要收取基金費用,生產商必然要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長遠考慮還是不利的,產業的規范還是要靠市場的機制來推動。
尋找電子垃圾處理的“中國模式”
有了政策和資金的扶助措施,我國的電子垃圾處理產業該實行何種模式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他山之石”。
從2002年開始,美國針對廢舊家電的回收利用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如新澤西和賓西法尼亞等一些州通過征收填埋和焚燒稅來促進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加利福尼亞州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法案規定,從2004年7月1日起,顧客在購買新的電腦或電視機時,要交納每件6至10美元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費。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批技術成熟、管理完善的廢舊家電處理企業,這些企業對廢舊家電的回收再利用率達到97%以上。
2001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家用電器回收法》。根據這項法律,家電生產商和進口商對制造、進口的家用電器有回收義務,并需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資源的回收利用。而消費者在廢棄大件家電時,則需要交納處理垃圾的費用。在電腦回收方面,2003年日本頒布并實施了“家用電腦回收法”,規定消費者新購電腦時需負擔回收費用,每臺臺式電腦需付3000-4000日元,每臺筆記本電腦需付1000-1500日元。
2003年2月13日,歐盟公布了歐洲議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共同批準的《廢棄電氣及電子設備指令》和《關于在電氣及電子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兩項指令規定了生產商和產品進口商的責任,要求自2005年8月13日起,生產商和進口商對他們投入市場的產品回收利用提供經費。
我國新出臺的《條例》鼓勵電子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回收處理產業中承擔一部分責任。有民間環保組織的負責人就表示,應該效仿德國等國的做法,由生產企業來負責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因為此舉能令企業有動力改善產品設計,使用更少的有毒物質,令產品更易被升級回收。
但該方法的實際執行效果如何呢?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惠普、戴爾、聯想等知名IT企業均曾在中國推出產品回收服務。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IT企業回收點較少,手續也比較繁瑣,比如需要購買時的發票憑證等,相比家門口有償回收的游商顯然缺乏吸引力。戴爾在中國推出電腦回收策略兩年來,只回收了5000公斤的電腦及配件。
海淀區一家電子垃圾回收企業的負責人認為中國的百姓也應該培養環保觀念,效仿日本的辦法,消費者在新購電腦時負擔一部分回收的費用。但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綜合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一個有效運轉的回收網絡是電子垃圾處理的基本條件。
新出臺的條例中明確說明,國家鼓勵處理企業與相關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經營者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回收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韓家川電子垃圾分揀中心的黎先生透露,該中心正在和一些生產商進行接洽,商討長期合作的回收模式。由生產商負責出一部分資金,處理企業負責上門收取和無害化處理,或許是目前一個相對可行性比較高的模式。
新規能否成就“掘金產業”
在談到貨源時,許多正規電子垃圾企業負責人都用“吃不飽”來形容時下慘淡的狀態。而一旦該條例在2011年實施后,沒有走街串巷的“游擊隊”爭搶貨源,面對城鎮海量的電子垃圾,電子垃圾處理產業能否成為新的“掘金產業”呢?
海淀區一家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只要解決了貨源問題,電子垃圾處理業還是有利可圖的。即使是微利運營,因為電子垃圾市場巨大,也可能形成巨大的財富。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想加入這場“電子垃圾爭奪戰”的企業不會在少數。政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將新規的實施時間定在了2011年,可以在這個時間內充分地培養、扶植更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但由于目前出臺的新規準入制的具體條件還比較模糊,只有具體的準入細則出臺后,各家觀望的企業才會有追加投資等一系列具體的行動。”該負責人稱。
相比較該負責人的謹慎,后八家村的老譚談到“掘金產業”更為直接:“不少同行間流傳著一句話:電子垃圾回收的利潤比得上販毒!據說7個舊電話線路板就能提取一條金項鏈。”老譚拿著一塊電路板對記者說:“你看著金黃色的地方,都能提煉出金子來。不少生產商都在電子元件中使用一定量的黃金,提高元件的靈敏度和耐腐蝕性。原來我們都不知道當普通東西給賣了,后來聽說后才把這些元件拆解下來,高價賣給南方的回收者。”
相關資料的顯示印證了老譚的說法,據統計,1噸廢舊線路板可以分離出286磅銅、1磅黃金、44磅錫,價值達到6000美元,加上鐵、鋁、鎘、鎳等,價值可能達到7000美元。
按照老譚的說法,這種化學拆解法在南方更為普遍一些。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集散地貴嶼鎮的鎮領導曾公開介紹,2007年貴嶼鎮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行業創產值約15.6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90%以上,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催生了一大批拆解作坊主成為新的富豪群體。
有“中國第一位女首富”之稱的張茵靠在美國的廢紙回收貿易起家,成為全美廢紙回收大王。而中國另一位首富榜常客黃光裕也曾于年少時在汕頭做轉售舊電器的生意,賺取了商業旅途的第一桶金。中國正迎來電子垃圾的高峰期,據統計,北京年產廢舊電子垃圾13萬余噸,以處理每噸電子垃圾的產值4200元計算,總產值超過5億元。貴嶼鎮的電子垃圾“新富豪”和張茵等人的傳奇經歷,似乎也為正規的電子垃圾處理企業預示了一個光明的商業前景。(劉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