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龔丹韻
嘉 賓:章友德(上海政法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新聞背景:一名大三學生,“在網上說了不對頭的話”,引來網民紛紛指責,網友們通過“人肉搜索”公布了其詳細的個人資料,致其被迫休學。
這已經不是第一起了。網絡“人肉搜索引擎”采取“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的方式,一般先由IP地址鎖定范圍,獲取一部分信息,再由知情網友將搜索對象的個人資料,甚至父母親友的聯系方式一一公開,最終攪得當事人的現實生活安無寧日。從網絡虐貓事件,到火爆的“銅須門”網絡丑聞,“功夫少女”照片事件等,人們在驚嘆“人肉搜索”強大威力的同時,對它的存在也深感憂慮。
龔丹韻:“人肉搜索”也非一無是處,比如公安局根據網友提供的信息,在網吧里成功抓獲了辱罵視頻的錄制者。所以也有不少支持者認為,它發動了人際網絡的力量,把“互助、分享”的精神發揚光大,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揭露一些真相,維護社會道德秩序,只不過在分寸把握上還有待成熟和規范。對它的積極面您怎么看?
章友德:“人肉搜索”做得過分,會傷害當事人、激化矛盾,而運用得當,又確實能對社會有所幫助,正反兩方面結果都有可能,所以還是那句老話:網絡技術的出現是雙刃劍,關鍵要看人們怎么用。“人肉搜索”最終將發展到什么地步,現在下判斷還太早。
不過我個人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因為我相信,人性深處最終追求的還是心靈的幸福和諧、與他人關系的和諧。現在許多非理性的“網絡暴力”,并不只是素質低下這么簡單。試想一下,為什么有那么多網友,不惜耗費自己大量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僅僅為了搜人、罵人?看似無聊的情緒宣泄,背后必定有它并不無聊的原因。所以,光喊幾句“要平和理性”顯然是不夠的,他們并非不懂理性,而是根本不愿意選擇理性,以此表達他們的立場,這也是一種價值選擇。
龔丹韻:總有人愛大放厥詞去吸引眼球,又總有人樂意耗費精力去炮轟毫不相干的網友,究竟原因何在呢?
章友德: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平淡寧靜,“人肉搜索”引發的,其實是一個正常生活被過度關注的問題。
首先可能是因為孤獨感。在陌生人構成的城市里,個體容易感到孤單,同伴之間、群體之間的聯系也沒有過去那么密切,缺乏認同。所以當一些所謂的“道德反叛者”被我們反復議論、反復觀察,我們和陌生人之間就有了共同的話語、更多的交流接觸,由此尋覓到一種群體的認同。通過關注別人,網友們自發分成了不同派別,找到自己的知音群,彌補了現實的孤獨感。
其次可能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不得不肩負的目標和生活節奏。學生時代感到沒有行動自由,工作以后也依然沒有,還必須在殘酷競爭中維持生計,所以,現代人心里都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這和一些少男少女們的“明星夢”相類似:通過發表“出格”的言論獲得別人的關注,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心理。
為什么一個人的網上言行和大多數人不一樣,就會引起“人肉搜索”呢?我想起初可能是因為網友們好奇,想知道他在生活中究竟干什么,是怎樣一種人,怎么會發出這種奇談怪論。換句話說,“人肉搜索”提供了一種了解陌生人的途徑。比如“范跑跑”事件。一開始,有的網友只是湊熱鬧,有的網友想通過談論共同事件,進行信息和價值的分享,還有的可能只關注事件結果。漸漸,會有人好奇:今天的“范跑跑”是怎么誕生的?他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想?是怎樣的經歷造成的?于是當網友們通過“人肉搜索”,找到了他的整個生平———是哪里人、在哪里上中學、何時到北大讀書、學習期間曾做過什么、參加工作后發生過什么、此前還說過什么話等等,如此,就把網絡批判的一個名字,還原進現實的復雜場景中,有意無意中,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豐富了這個挑戰傳統價值觀的人的形象。這種現實信息的補充,對今天的社會如何在多元價值中凝聚認同,而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有輔助意義。當然,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法律難題,只能有待法律的成熟來規范和完善了。
龔丹韻:為什么這些心理需求,就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實現呢?
章友德:現實生活中,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也許不比過去熱情,但畢竟還需要經常打交道,如果你直接進行價值觀的討論和批判,有一定的風險,比如說萬一被人告訴了批判對象怎么辦?萬一傾聽者并不認同你,疏遠你怎么辦?所以,現實中觀點的交流總是有所節制。網絡社會就不用擔心種種后果了,自有認同你的網友會呼應你。參與“人肉搜索”的過程,能讓你從“人來瘋”般的集體炮轟行為中,感受到一種快慰、一種群體認同和道德優越感。其負面后果,是形成了“網絡暴力”,但這個受害者與你毫不相干,他也不知道你是誰,所以譴責他,你可以完全沒有負擔。
人類的漫長歷史中,物質匱乏曾經是不變的關注重心,但技術革新以來,隨著生產的豐富,另一個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信息泛濫。信息的爆炸,使一個曾經微不足道的小事件,都能超越時間、跨越邊界,成為全球密切關注、分分秒秒都在被人掂量的大事件。所以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已經不止于有限人群間的交往關系。分散的個體聯結成了一個個網點,在全球網絡中,不同的觀點和價值在這里互動,理性和非理性在這里交織,無數不同的人由于一個事件而產生碰撞,有的碰撞誕生了新的認同,有的碰撞激化了矛盾……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網絡社會。有人由此認為,現實中不能說不能做的,在網絡上都可以做可以說。也有人認為,現實中不能說的,網絡上也不能說,否則依然會遭到群體排斥。還有人認為,即使說了會被施加網絡暴力,但仍然要把它說出來。三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是基于三種不同的心理。所以,對時下的網絡事件,并不是下一個簡單判斷就能蓋棺論定。當解開轉型期的種種心結,人們更加適應新的時代變遷時,或許我們才能找到事半功倍的應對方法。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