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也許不知道,從今年6月5日起,只要撥打熱線電話或發送短信,就有專人上門回收家中的廢舊電子電器,統一規范處理。由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等部門推動的“中國綠e行動———e環365”落地上海已近一月,共收到800多條來自市民的回收請求,大部分已完成上門回收。然而,比起全市龐大的電子廢棄物保有量,這一數字未免杯水車薪。要讓更多電子廢棄物在這個“e環365”上“轉”起來,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價不高,麻煩多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只要回收價格合理,并且方便,大多都愿意拿出囤積在家里的廢舊電器。但剛誕生的“e環365”恰恰在這兩點上不具有吸引力。比起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廢舊電器回收“游擊隊”,“e環365”回收價頂多與之持平,如果是有毒有害物質的電視機顯像管等,價格還會略低。目前,“綠e行動”只有一、二家公司負責上海地區的回收工作,人手有限,市民要提前與之預約上門時間,并在家等候,也不如隨叫隨到的“游擊隊”方便。另外,“e環365”宣傳方面也未到位,除了開通首日主要媒體的報道外,幾乎沒有其他推廣形式。
回收公司也是一肚子苦水。有時候橫穿整個市區到居民家,只是為了回收一個mp3、一部手機;碰到價錢談不攏,或者居民未守信在家,只能無功而返。吸引他們加盟的,是“e環365”作為政府主導公益性平臺的品牌價值,短期內的不盈利甚至賠本也在意料之中。但長期以往,企業內耗實在太大。
據估算,目前我國每年至少有6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還有200萬臺電腦、上千萬部手機被淘汰。如處理得當,變廢為寶的空間巨大。電子廢棄物的規范化處理如此重要,卻在實際中碰到兩頭不討好的局面。
兩筆不同的成本賬
對流動攤販來說,一臺廢舊電視機,收購后稍加修整,可以高出收購價3至6倍的價格賣給二手家電市場。就算完全報廢,運到郊區或者外地的地下作坊手工拆解后,可提取銅、錫、黃金等金屬高價賣給制造企業,剩下的就被當作普通生活垃圾扔進垃圾場。據估計,每處置1噸電子垃圾,可獲利潤3000元至10000元;一年若處理100噸,年利潤可達30萬元至60萬元。
“正規軍”的成本賬復雜得多。目前,負責“e環365”在上海地區回收工作的,主要是上海新錦華電子電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公司經理袁鐵官介紹,總店配備了1輛全新面包車,還打算再采購幾部車。每開出一輛車上門回收,車上有1名司機、1名業務員和至少1名搬運工,一天的人力成本就要400元。
這個成本往哪兒攤?如果是市民這一頭,就意味著壓低回收價,這樣一來更加削弱了自己的競爭力;如果往下游,也就意味著以相對高的價格賣給電子廢棄品專業處理公司,后者又不樂意。不同于地下手工作坊的簡單物理拆解,專業處理公司一條流水線投入就高達幾千萬元,要盡快收回成本,就必須壓低回收公司開出的報價。而在市民、回收公司、處理公司三者間,市民和處理公司都有相對選擇權。
處于被動地位的是夾在中間的回收公司,不僅要給市民付錢,還要向處理公司支付有毒有害物質的處理費用。這樣必將阻礙更多專業回收公司的加入,“e環365”規模的擴大也無從談起。
政府、生產商也應入“環”
規范處理方法造成的高成本不可避免,為了讓這個回收之“環”順暢起來,這塊成本必須有人來“扛”。有專家建議,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稅收、貸款、補貼等杠桿方面多管齊下,讓正規回收企業能向市民開出一個有競爭力的回收價。
此外,根據國際慣例,電子產品生產者也應承擔回收處理費用。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貫徹“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即制造商、零售商和進口商對電子產品的回收負有責任。在“e環365”的開通儀式上,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部門正在制訂的《廢舊電器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有望于今年出臺。該條例有可能將規定:在電子電器銷售前,生產者將先支付回收處理費,以便讓廢舊家電的回收進入良性循環。
因此,將電子產品生產者納入“環”內,是比較可行的發展模式。目前,“e環365”正和各大知名電子產品生產廠商洽談,在大城市成立若干聯合回收維修網點。即各種品牌的電子廢棄物,均可送到這些網點維修,或者統一運往專業處理公司。這樣,生產商的責任延伸更容易實現,比起現在挨家挨戶上門的方式,回收公司也可節約成本。 (章迪思)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