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
在我們的生活中,網絡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呢?記者昨日隨即采訪了公務員、IT人士、企業上班族等不同人群,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如今已是網絡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誰都離不開網絡,用時間界定網癮實在不合適。
工作無紙化上班即上網
在某城管部門工作的楊小姐在聽到網癮標準時大感驚訝,“40個小時,太容易就網癮了。”楊小姐說,現在政府都要求無紙化操作,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跟相關部門聯系、布置工作、寫文件、處理問題等等,哪個不是在網上進行。不算加班和業余時間,就是每天工作8小時,一周也就“網癮”了。
對網癮標準反應最為激烈的,當屬從事IT行業的人員。一位在網站做編輯的朋友給記者留言說:“我超額完成了網癮入門指標,可稱為資深網癮人士。可我現在下了班連電腦都不愿意看到,又算不算反網癮人士?定這個標準有啥意義?不會出臺標準強制治療或者隔離吧,難道不要工作?”
以前逛街購物如今“逛網”
在廣州某國企工作的小佳目前還是單身,他有些郁悶地表示,旅游、找朋友玩都很好,但平時大家哪里能天天聚,下班沒事只好上網,基本每天掛在網上的時間都在10小時左右。小佳是魔獸的老玩家,但他肯定地說:“我沒有網癮,我喜歡游戲,但我正常工作;我天天上網,但我朋友很多。網絡可以讓我的生活更豐富。”
對此楊小姐認為,用時間來衡量所謂的網癮根本不科學也不可靠,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網癮與時間關系不大,關鍵是個人的定力。“除了工作,我還會在網上買東西、看小說、看電影等等,網絡也是一種生活,就跟以前沒有網絡時去逛街一樣,現在不用逛街,就是‘逛網’,以前都沒有誰說要治逛街癮。”
上海戒除網癮發起人:
統一時間標準缺少指導意義
針對“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可認為是網癮”的界定標準,上海有專家指出,僅以時間的長短作為成癮的標準,并不科學,也根本沒有具體指導性。網絡成癮最嚴重的負面影響是使人失去社會功能,而不僅僅是耗費的時間問題。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上海藥物綜合方法戒除網癮發起人杜亞松教授介紹,上海中學生中有網癮的比例約為2.6%。但僅以“每周超40小時上網”即判定成癮并不科學。
杜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判斷網絡成癮主要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且時間不斷延長;二是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激惹等癥狀,上網后上述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另外,除上網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以致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曾經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等等也都是診斷網絡成癮的具體依據。 (《青年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