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青光眼AI大模型“小青”發布 青光眼慢病管理進入智慧化時代
中新網上海3月13日電 (李佳佳 楊海燕)3月9日至15日,是第18個“世界青光眼周”。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醫院等12家國內頂尖醫療機構聯合發起的“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作為世界青光眼周的重要成果,國內首個青光眼AI大模型“小青”同步亮相,該中心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家用監測設備,構建覆蓋篩查、診療、康復全周期的“醫患共管”新模式,助力實現《“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提出的慢性眼病管理目標。
我國現有青光眼患者超2600萬名,但疾病知曉率不足10%,約2/3患者初診時已發展至中晚期。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候任主委孫興懷指出,青光眼作為不可逆致盲眼病首因,具有隱匿性強、病程長的特點,傳統診療模式存在院外管理空白。新成立的“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創新引入家用回彈式眼壓計和AI大模型技術,實現24小時眼壓監測和智能健康指導。孫興懷強調,眼壓作為唯一可控風險因素,其晝夜波動、季節變化等動態特性要求持續監測。因此,長期、規律的眼壓監測對于治療至關重要,“讓每位患者擁有專屬眼壓波動曲線”成為慢病管理的關鍵突破。

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智能底座,此次發布的AI大模型“小青”,融合了學界多年積累的青光眼疾病權威知識庫,為廣大青光眼患者提供24小時在線的智慧醫療無償問詢服務。它不僅能夠提供準確、權威的解答,還能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提供定制化的知識解答,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
在發布會現場,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委趙鵬演示了AI助手的應用場景。當模擬患者咨詢“術后護理注意事項”時,“小青”不僅列出常規護理要點,還根據虛擬病史提醒避免劇烈運動。這種智能交互顯著提升了患者參與度,實現“離院不離管”的服務延伸。
按照《“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要求,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構建眼病慢病管理體系是重要任務之一。青光眼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終生管控。
隨著家用回彈式眼壓計等設備的研發和應用,患者可以居家自測眼壓,記錄眼壓波動曲線,參與到治療方案中,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眼壓數據,促進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制定。這不僅強化了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識,減少了焦慮情緒,還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和效果,推動了青光眼慢病醫患共管的實現,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眼健康水平,促進了我國眼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