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痛難言:為何年輕卻被痛風“圍困”
隨著飲食條件改善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高尿酸血癥正悄然侵襲年輕群體,這一陌生的詞匯開始頻繁出現在年輕人的體檢報告上。
長期以來,痛風被視為一種“老年病”,但隨著年輕患者數量的增加,這一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年版)》指出,痛風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
為何這一健康隱患會悄然“侵襲”年輕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風濕病科、內分泌科專家及患者,共同揭開“高尿酸”及“痛風”背后的復雜成因、常見誤區以及科學療法。
“神出鬼沒”的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前期往往是無癥狀的,具有隱匿性。”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喻爽說。
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李曉陽,是在一次回國檢查心臟時發現自己尿酸高的,抽血結果顯示其空腹狀態下尿酸指標高達620μmol/L(男性尿酸正常值范圍一般為149-416μmol/L——記者注)。被確診高尿酸血癥時,他剛剛20歲,第一次聽說“尿酸”。
“目前,尿酸水平偏高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喻爽表示,在無癥狀階段,體檢篩查成為人們發現高尿酸血癥的主要途徑。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風濕病科主任王海隆說:“這類無癥狀患者在就診人群中占相當比例。”
與早期無癥狀患者不同,高尿酸血癥另一種典型的發現方式,是疼痛的突襲。
“劇痛拉響了疾病的警報。”25歲的山西青年康鑫表示,這種從來沒經歷過的疼痛是在夜里突然降臨的,“好像腳踝被鋸子一點點鋸開”。第二天一早,他被家人背著前往醫院就診,被確診為高尿酸血癥。在此之前,他從未表現出任何癥狀。
王海隆告訴記者,高尿酸與痛風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高尿酸血癥是一種理化狀態,即尿酸水平超標,而痛風是一種疾病。但高尿酸血癥不能和痛風畫等號。“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癥,都會發展成痛風。”王海隆解釋,即使無癥狀,仍然要關注尿酸水平,隨著尿酸升高,體內尿酸鹽結晶會沉積在關節軟組織部位,痛風發病的可能性越大。
要判斷疼痛是否由痛風引起,在醫學界有以下共識:紅、腫、熱、痛是痛風的典型癥狀,且有較為明顯的“好發”部位,例如大腳趾、腳踝和膝蓋。但也存在不典型發作的情況,疼痛感比較輕微。同時,發病時間通常是在夜間或者凌晨。此外,還需要借助血尿酸的檢測和影像學的檢查,觀測是否在關節內發現尿酸的結晶沉積,從而確診。
“痛風尤其高發于男性。”喻爽告訴記者,據目前相關統計數據,痛風發生率男女比例大概為4:1。“這與男女體內激素水平緊密相關:男性雄激素水平較高,會促進尿酸生成,而女性的雌激素有助于促進尿酸排泄。”喻爽說。
痛風的背后是什么
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痛風的發作,本質是代謝紊亂。
尿酸代謝就像工廠的一條生產線,原料過多或廢料處理部門效率低下,會導致廢料(尿酸)堆積甚至泄漏,引發“生產事故”。
“人體內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在肝臟經過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終會分解成尿酸。人體內的嘌呤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內源性的自身儲存;二是外源性的食物攝入。”喻爽說。
“年輕人發生痛風的誘因是多元的,但從目前的證據來看,飲食可能是導致疼痛發作的最主要因素。”在王海隆看來,如果年輕人依賴外賣,飲食不太注意,喝水少,很容易引發尿酸代謝問題。海鮮、動物內臟、飲料、酒精等高嘌呤飲食的攝入,是痛風的重要誘因。
王海隆接診過最小的痛風患者僅15歲,痛風的主要原因就是飲食控制不好,家長給孩子攝入過多“大魚大肉”。
多位醫生表示,每逢節日過后,接診的痛風患者數會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王海隆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聚餐中啤酒+海鮮的“痛風套餐”,成為誘發痛風的“隱形殺手”。“然而,相比啤酒,陳年黃酒可能是一個被忽視的‘隱患’”。王海隆強調,傳統黃酒的嘌呤含量高于啤酒,更需要慎重攝入。
《瘋狂的尿酸:不止是痛風》一書中提到,國外一項關于食物與痛風患病風險之間關聯的綜述性研究表明,果糖和酒精攝入都會使痛風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其中,果糖導致的風險增加了114%,而酒精則高達158%。
如今在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痛風套餐”已經逐漸演變為外賣平臺上常見的“高油高鹽食物+含糖飲料”的組合,飲品偏好也從傳統的酒桌文化“下沉”到奶茶、含糖飲料等。對此,王海隆特別強調,“年輕人,尤其是痛風患者,要減少飲用配料表中含有‘果葡糖漿’成分的飲料,以降低患病風險”。
當然,影響尿酸水平的并非只有食物。“工作時間過長,缺乏運動,熬夜等生活節奏紊亂,以及焦慮、壓力大等也是造成年輕人代謝紊亂、誘發痛風的因素。”王海隆說。還有一部分是遺傳因素。“有的人體內可能天生缺乏參與尿酸代謝的某種酶。”喻爽說。在她的臨床病例中,曾接診過一名因遺傳因素導致痛風的患者,年僅6歲。
肥胖也是痛風發病的一個危險因素。“肥胖背后反映的更多也是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問題。”喻爽說,肥胖通常意味著患者可能存在飲食過量、某些食物或營養成分攝入過多的問題。此外,部分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例如腎病、高血壓和糖尿病多與代謝相關。
“必須注意的是,痛風帶來的身體損傷是不可逆的,長期不控制,會影響機體元氣。”喻爽說。
成遠最近一次痛風發作恢復了兩個月后,仍覺得自己的膝蓋沒有完全康復,“現在每次下樓梯的時候感覺它會震一下”。
“痛風可能導致關節損壞。盡管可以通過關節置換等方式進行治療,但原裝關節的部分功能仍是不可替代的。”王海隆說。此外,尿酸升高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其他疾病或臟器損傷,如痛風性關節炎、痛風腎病等。因此,專家提醒,應密切關注其尿酸水平的變化。
控酸是場“持久戰”
和慢病“三高”一樣,第四高——“高尿酸”,同樣是一種慢病。
作為慢性病,臨床并不追求“治愈”,更強調“可控”。“醫學界有一個控制標準——‘雙達標’。”王海隆說,“雙達標”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滿足兩個關鍵條件。首先,疼痛癥狀不復發;其次,尿酸水平必須達標。如果尿酸水平未達標,即使患者沒有關節疼痛,仍處于高風險狀態。
治療痛風,關鍵在于“精準施策”,而非簡單粗暴的“一刀切”。
王海隆表示,在過去接診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希望在短時間內“把尿酸迅速降低”,但實際上,尿酸不是降得越低越快越好。“從醫學上講,痛風發作的原因是尿酸在體內的急劇波動,因此,尿酸的平穩下降更加重要。”
在控制飲食方面,同樣要講究科學和平衡,而不是盲目忌口。“其實所有的食物都含有嘌呤,高嘌呤的食物不是一口都不能吃,患者應該在專科大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飲食控制,才更有成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患者缺乏定期復查的意識。檢查確診后,把身體的疼痛感知作為判斷痛風嚴重性的唯一標準,認為“只要關節不疼,就不用就診”。
“年輕患者存在間歇期健康幻覺”,喻爽解釋道。許多患者會在發病時注重健康,而在兩次發病的間歇期則往往掉以輕心。這意味著“不少年輕人對高尿酸的危害認知還不夠清晰”。
然而,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治療方法并不可取。“確診痛風后,1月檢查1次是比較合理的。除了評估癥狀外,還應定期監測尿酸水平。”王海隆說,此外,還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觀察尿酸鹽在體內的沉積情況。即使尿酸水平正常,如果尿酸鹽仍在體內沉積,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王海隆強調,這類患者需要到醫院進行全面評估,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進行降尿酸治療?王海隆提醒大家關注一個關鍵的數字:540(μmol/L)。如果沒有痛風癥狀且尿酸水平高于正常指標但低于540,患者只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做好健康管理。但如果高于540,即便沒有痛風癥狀,也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要把疾病‘擋’在發作之前。”喻爽提醒,預防痛風年輕化,關鍵在于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瘋狂的尿酸:不止是痛風》作者戴維·珀爾馬特醫生在書中也給出了相關控制尿酸水平的方法——“以食為藥”。
喻爽強調,首先,減少高嘌呤食物(如紅肉、海鮮)和高糖飲料的攝入,避免過量飲酒,尤其是年輕人應遠離酒桌文化。其次,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攝入,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規律運動也至關重要,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游泳。同時,控制體重,避免超重或肥胖。此外,定期體檢,監測血尿酸水平,有助于早期發現和干預。即使處于痛風間歇期,也應定期復查,避免病情反復或加重。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痛風年輕化的風險。
另一種“隱痛”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痛風帶來的影響,正一點點滲透和“侵蝕”著年輕一代的健康與自信。
成遠在一次出差中遭遇了第三次痛風發作的突襲,由于他剛剛進入職場,覺得“這次發作影響了工作表現,假如沒有發病的話,一些細節可以處理得更好。”
即便痛風給生活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患者仍然把它當作一個不愿公開的事情。對于許多年輕患者來說,這種“恥感”讓他們就診復查、參與社交和“坦白”病情的心理負擔加重。
痛風發作時,成遠“變形”的走姿被人發現,他都會選擇隱瞞或用其他理由掩蓋,因為他認為,大部分人會把這種癥狀歸因于他超重。
偏見是“恥感”的主要來源,也是他們建立心理堡壘的原因。回顧自己痛風經歷時,許多患者反映,社會上普遍認為痛風是“老年病”,年輕人患病則被視為“不正常”,他們常常被簡單地貼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標簽,但其實懼怕被評價“不自律”“生活習慣差”。
他們嘗試過“自救”,但又往往陷入反復的掙扎中,也渴望“有人拉自己一把”,但發現周圍人對這種疾病知之甚少,缺乏可以傾訴的對象。
康鑫曾經嘗試加入病友微信群尋求支持,但也沒有找到“歸屬感”,“群內成員大多依賴藥物維持,依舊不自律,甚至有人仍在喝酒”,這讓他感到失望。確診后,康鑫發布了一條小紅書記錄痛風首次發作那晚“刻骨銘心”的疼痛,偶爾“嘴饞”的時候會翻出來看看,警示自己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歷史上,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痛風被視為貴族的象征,是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生活下的“富貴病”。今天,年輕人患上痛風的“病恥感”成為他們的另一種“隱痛”。
“痛風的預防、科普和教育工作勢在必行。”王海隆表示,事實上,公眾對痛風的認知遠不及糖尿病,科普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讓年輕人充分認識到痛風的風險和危害,從而更好地“面對”、預防、控制和治療這一疾病。
“因為很多的病人可能只有‘感到痛了’才會到我們這里來就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對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預防和教育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全科醫生都要有這個意識。”喻爽說。
(應受訪者要求,成遠、李曉陽、康鑫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樊星 記者 齊征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