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一張遺體器官捐贈卡,真正成為捐獻者的機會大約是1人/千萬人。”日前,在“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學術會”上,中國器官捐獻聯盟負責人陳忠華教授如此表示。他介紹,器官捐獻由國家、組織分配,非親屬間不能定向捐贈。
去年設立首批“器官捐獻卡”
“現在中國已有越來越多有愛心的人士電話咨詢、表示愿意逝世后捐獻器官。”陳忠華教授介紹,去年我國設立首批“器官捐獻卡”,但實際上專家估計認為,持有捐獻卡的健康人因車禍、腦疾病而最終有幸能捐獻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可能性大約為1/千萬,比中大獎還難。專家解釋,由于器官捐獻要想成功必須滿足證明人已死亡且生前填過捐贈卡、家人肯簽字、有限時間內能獲取、保存器官而且器官符合移植要求等諸多條件……所以能達成心愿者目前并不多。
“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甚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已實施捐獻卡制度。其中做得最好的是西班牙模式,其年捐獻成功率為36人/百萬人口,而我國2006年才達到22人/13億。知道有捐獻渠道的人不多,能夠各方面滿足條件捐獻的就更少了。”專家表示,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如果比例稍有提高,將有非常多的患者得到人道主義拯救,而現在正在建設的則是一個有效的運作系統。
捐獻最終要征得家屬同意
“如果我想指定逝世后將我的器官捐贈給一名貧困大學生患者,可以嗎?”陳忠華的回答是“不”。“不少捐獻人希望能指定受體患者的框架、條件,甚至具體到個人,但除非是父親逝世后器官捐獻挽救兒子等情形,非親屬間不能定向捐贈。”陳忠華表示,器官捐獻完畢由國家、相關組織、機構進行統籌和重新分配,務必將資源用到最合適的患者身上。除此,他還介紹,廣州等地曾嘗試接受外籍人士捐贈器官,但由于監護方不同意等障礙導致最終未能成功。
據介紹,我國器官捐獻卡全稱為器官、眼角膜自愿捐獻者隨身攜帶卡,上面有申請人簽名、聯系方式、直系親屬姓名及緊急情況下的聯系方式,以便萬一持卡人意外身亡,此卡可以作為當事人生前已表達過器官捐獻意愿的證據。是否捐獻器官最終要征得家屬簽字同意。 (記者涂端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