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刺激厭惡療法:是將被治療者的不良行為與電刺激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一旦這一不良行為出現就予以電刺激,使被治療者產生厭惡體驗。
近日山東臨沂市精神病醫院醫生楊永信利用電擊治療網癮引發諸多爭議。有親歷者形容這一治療方法“生不如死”。7月13日,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布《關于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對近期各地相繼出現的“網癮電擊療法”做出暫不宜應用于臨床的研究結論,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該項治療。
但對療法的爭議仍在繼續,不少家長依然青睞這種療法。究竟應如何評價網癮戒除的效果,家長應如何參與到孩子的網癮戒除中,這些都是網癮電擊療法被叫停后亟待解決的。
對話專家
陶然 著名網癮戒除專家,現任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系副主任,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理事
對話
電擊療法 缺乏科學論據,有二次心理傷害的可能
記者:電擊療法在心理治療領域是否早就存在,通常被運用于哪些領域?
陶然:一般用在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懲戒”,比如精神病人存在毀物傷人、自殺自殘等情況時,會在謹慎評價并尊重病人權益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恐懼療法”,讓其產生畏懼。
記者:運用電擊方式在戒除網癮方面是否有科學依據?
陶然:電擊療法直接用于戒除網癮明顯缺乏科學試驗和數據支持,也沒有得到衛生部門的批準,同時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對青少年的心理有二次傷害的可能。6月份時我就參加過國家組織的專門對這一療法的專家討論會,眾多專家達成一致看法,網絡成癮是一種廣義的精神疾病,應根據實際病患情況以“藥物+心理”為主綜合性治療。
支持家長 他們只看到了淺表效果
記者:在媒體報道中,很多家長似乎對“電擊療法”很支持,他們認為誰解決了問題他們就信任誰?
陶然:這正好表現了很多家長對網癮戒除存在較大的認識誤區。他們認為平日逆反的孩子現在變得安靜了、聽招呼了,就是戒除了網癮,就達到治療效果了。其實這種“懲罰治療”只是達到一種表面效果,孩子極有可能心中積累起更多對家長的“仇恨”,而這種積累有一天可能會爆發得更厲害。我們不能僅僅用淺表性效果來評價網癮階段的效果。所以網癮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接受治療。
記者:你認為如何才是真正收到戒斷治療效果?
陶然:這首先取決于我們對于網癮癥狀是否認識清楚,網絡成癮患者都有行為和心理問題。行為方面就是天天泡網,被迫停止使用網絡就會產生嚴重的戒斷反應;心理方面則表現在情感、認知方面出現偏差,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感,有悲觀、沮喪、社交恐懼等癥狀。因此真正的階段效果一方面要在認知方面不偏執,不再認為虛擬世界好而現實社會不好,開始建立自信心。在行為方面開始養成較好的生活習慣,有生活主動性,把網絡當作工具而不再是單純的玩具。同父母的關系得到改善。這些綜合因素才是我們評價網癮戒斷的實際標準,而不應是簡單的害怕與順從。
網癮戒除 應采用團隊-個人-家庭循環治療模式
記者:你認為正確的網癮戒斷法是什么樣的?
陶然:應采用團隊-個人-家庭循環治療模式。團隊可以解決孩子的共性問題,個人可以解決個人癥狀問題,而家庭則是改變孩子生活的環境外因問題。網癮的形成是一種綜合因素造成的癥狀,因此也應采用綜合治療。當然,對于部分患者也應考慮藥物使用。
記者:一些家長對藥物治網癮還較抵觸,你怎么看?
陶然:我們研究發現網癮患者是伴隨著腦細胞代謝功能低下,神經遞質失衡等癥狀的。但在用藥上相對謹慎,單純性網癮不用藥物治療,一般兩種情況才會用藥:一是共病現象,當網絡成癮與品行障礙(如偷竊、打架斗毆)、人格障礙(如偏執)、多動注意力缺陷(即多動癥)等精神疾病共病時,需要用藥;另一方面是伴發嚴重的抑郁、焦慮、強迫癥狀時。這些精神疾病不得到醫治,網癮癥狀難以控制。(蔣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