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都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人會去欺騙別人,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了眼前的利益去欺騙別人,因為說謊的代價常常是長期而深遠的,它可能造成別人的不信任,導致更多潛在利益的損失。
但是,假設真的遇到了這樣的兩難情境,人們會選擇說謊還是講真話呢?最新一期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中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者發現,自我控制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是否會說謊。
自我控制是社會心理學中經常用到的一個概念,它說的是一個人迅速控制自己的沖動,改變自己對某件事情反應的能力。我們經常看到電視里,手段高明的政治家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這就是一種強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盡管他們內心也會有喜悅、憤怒、驚慌、悲傷等常人都有的情感,但是在社交場合里,他們會控制這些情感不被別人發現。
盡管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高下之分,但是每個人的自我控制資源都是有限的,而這有限的自我控制資源約束著我們去做“對的”事情。當自我控制資源被一些事情所消耗,我們就容易被沖動所控制,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說謊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研究者邀請一些大學生來參加這個研究,他們被分成兩組,研究之前先通過一些實驗任務消耗實驗組的自我控制資源。隨后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最后根據回答正確的問題個數決定他們的報酬。
當他們答完題之后,研究者讓他們把答案畫在答題紙上,但事實上其中一部分答題紙上已經用鉛筆寫上了正確答案,但研究者卻謊稱這是因為答題紙不夠了,讓大學生不用理睬答題紙上的印跡,直接畫出自己的選擇。結果,那些沒有消耗自我控制資源的學生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所答進行了填寫,而那些消耗自我控制資源的學生,卻更多地說了謊,把自己錯誤的答案改成了正確的選項。
這樣一個小小的實驗說明了一個很有趣的道理。以前我們以為一個人說謊是因為這個人道德品質不良,我們容易因為識破了別人的一個小小的謊言而對這個人全盤否定。現在看來,他們不過是在此時此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說謊罷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