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的改革如果不成功,醫改就不可能成功。當務之急是實行國家醫療服務模式,由國家財政直接負責醫療機構的開支,讓公立醫院回歸到公益化的軌道上來。在這過程中,醫生應享受公務員的待遇,確保其收入。”
昨天(19日)下午,國家醫改9套方案之一的“北大醫改方案”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學教授李玲在上海發表演講時,對新醫改實施過程中難點和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李玲透露,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體系已經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目前,世界上有130多個以公立醫院為主的國家,但在中國,許多“公立醫院”現在并不姓“公”,近十多年來,由于過度強調公立醫院的經營性,減少財政投入,默許甚至鼓勵其從事經營性、盈利性的行為,逼得醫院不得不靠創收來獲取收入,公立醫院內部也長期形成了違背公益性的運行機制。如果這種盈利機制不改變,公立醫院的改革不可能取得效果,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是沒有用的。
明確公立醫院改革目標
李玲指出,我國公立醫院的改革目標是,由國家財政全額收入,負責醫院一切開支和收入,公立醫院成為純公益性機構。我國最終醫療制度的演化應該是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以稅收籌資為基礎、以財政投入為保障的國家基本醫療服務體系。
“有人認為,公立醫院的改革首先要將醫院與藥品流通環節分離開,但這并不是關鍵。”李玲舉例說,如果取消了藥品加成,北京301醫院許多年輕醫護人員的每月收入僅2000多元,而301醫院附近最便宜的一間房每月租金也在2000元左右,“如果醫、藥真分離了,那么誰來做補償呢?如果沒有補償,也沒有政府投入,醫院如何維持,醫護人員如何安心工作呢?”李玲介紹,在國外,沒有事業單位這個概念,企業就是企業,公益機構就是公益機構,分得很清楚。以美國為例,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屬于公務員,拿的是國家的錢,不是醫院的錢,這樣,他們就能安心為患者服務,沒有人會去想賺錢的事。如果我們的公立醫院也能達到這一步,藥品加成、回扣等問題就迎刃而解。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公立醫院的投資經營主體“身份”,讓醫院院長、醫生卸下包袱,我們的公立醫院才會變得“名副其實”。
資金投入不是核心問題
有人會問,國家“包”下醫院,我們的財政有那么多錢嗎?李玲認為,新醫改的推行,資金投入固然很重要,但錢的多少不是核心問題。她介紹說,“即便是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年人均醫療費用達到8000美元,仍有20%的美國人沒有獲得醫療保險。由此可以證明,沒有一個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投入再多的錢也無濟于事。”
李玲說,反觀我國,是有經驗可以借鑒的。1949年—1978年間,中國的財力比現在要小得多,但是,由于采取了全面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當時僅以1%的世界醫療資源,保證了1/4世界人口的基本健康。印度那時從中國學習了這個經驗,其后醫療體系覆蓋大多數人,沿用至今。李玲認為:“很多國家的經驗證明,采用國家醫療服務模式,即便投入的錢不多,也能保證完善醫療體系。也許我們的改革要回歸到過去。”這位專家介紹,在國家醫療模式下,財政將醫院“包”下來,可以限定其費用,這將促使醫院主動降低成本,這樣一來,醫院的利益與病人取得一致,進而可以降低全社會的醫療成本,使醫療資源惠及更多的人。“類似的改革也曾在美國出現。美國退伍軍人醫院公立化的改革證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李玲最后說,其實,我們現在的公立醫院較之30年前,有了更好的服務手段,比如說信息技術,英特爾最新研制了一種健康芯片,可以像手機一樣隨身攜帶,醫院的電腦終端可以隨時掌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了這樣先進的信息化工具,再加上高效的服務體系,可以用最少的錢優化醫療資源,使得人人享有健康,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障體系。(張炯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