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闌尾切除術800元、正常分娩380元、卵巢囊腫手術1200元……”灌南縣14家鄉鎮衛生院對10種常見病、易發病試行單病種限價一年多之后,當地群眾和衛生院對這項改革之舉有何評價?單病種限價之路能否越走越寬?5月下旬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實地調查。
限價病種少,農民喜中有“怨”
為了增強單病種限價政策的吸引力,引導農民到鄉鎮醫院就近看病,灌南縣將單病種限價和“新農合”政策進行了有效的“對接”,規定在鄉鎮醫院看病的報銷比例高于到縣醫院看病的報銷比例。縣衛生局“合管辦”副主任陳振芳舉例介紹說,一臺腹股溝疝手術,鄉鎮醫院收費只要900元,“新農合”可報銷420元;而在縣醫院則要花1000元,“新農合”僅報銷280元。從全縣2007年統計數據看,10個限價病種的醫療費用比上年平均下降20%到30%。
據記者了解,看病花錢少,“一口價”心中有底,靠家近護理方便,是鄉鎮醫院實施單病種限價受到農民歡迎的三大原因。灌南縣長茂鎮合浦村村民陳尚梅告訴記者,前不久她因剖腹產在鎮衛生院住院7天,包括檢查費、手術費、藥費在內一共花了1269元,距最高限價1400元還差100多元。“醫院實行單病種限價,看病花錢明顯比過去少了。”
調查中,一些農民對單病種限價政策也流露出些許“怨言”。最主要的是,限價的病種太少了。“限價好是好,但限價以外的病種如果收費不加以約束,農民看病貴的問題也就得不到根本解決。”
兩大瓶頸制約,醫院又好又怕
限價給患者帶來了實惠,也讓鄉鎮衛生院嘗到了甜頭。新集鄉衛生院院長陳家彬介紹說,限價雖使醫院治療單個病人的“含金量(利潤)”下降,但隨著患者的增多,收到了“薄利多醫”的效果。該院限價前月平均手術量約10例,而限價后超過35例,今年前4個月的醫療收入趕上了2006年全年的收入。
患者“叫好”,醫院“叫座”,單病種限價能否在鄉鎮衛生院“全面開花”?記者調查得知,大面積推廣受制于兩大因素——
首先是疾病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醫療機構對限價政策心存顧忌。去年底,灌南縣花園鄉花園村村民楊某,在鄉醫院通過腹透檢查,確診為單純性闌尾炎,腹腔打開后卻發現已經化膿。按規定楊某應退出單病種限價(800元)的診療模式,改為按實際費用支付醫療費,但患者及家屬認為醫院在搞貓膩——“一開始檢查說是單純性闌尾炎,上了手術臺說不是就不是啦?”最后,衛生院承擔了限價超出部分600多元的醫療費。
從醫30多年的花園鄉衛生院院長嵇慶玉反映,臨床上病情單一、無任何合并癥及并發癥的病例所占比例較小,一旦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并發癥等,就會突破價格上限。如果患者及家屬對此不理解,很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第二個問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財力支持,鄉鎮醫院對于擴大限價病種缺乏積極性。據了解,在灌南,目前鄉鎮衛生院除了購置醫療器械支出的40%—50%可獲省財政扶貧補貼外,其它完全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受訪的幾位鄉鎮醫院負責人均表示,限價主要針對常見病、多發病,而鄉鎮醫院治療較多的就是這些病種,如果限價病種不斷放寬,意味著衛生院賴以獲得較高利潤的病種在減少,這是醫院不愿接受的現實,畢竟退休和在職人員的工資都要靠衛生院自己掙。
如何擴大限價范圍,使這項“民心工程”普惠百姓?嵇慶玉建議,對鄉鎮醫院承擔的超出單病種限價部分的醫療費用,建立相應的財政配套補助機制。
推廣限價政策,有待配套措施
主管單病種限價工作的灌南縣衛生局副局長王德權說,單病種限價的核心理念是限制“大處方”和“濫檢查”,給一些醫療行為上“緊箍咒”,維護患者的利益。“一年多的試點證明,限價的社會效益明顯,農民得益,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出現了雙贏局面。”
王德權同時表示,衛生主管部門將進一步研究和制定單病種限價的配套措施,繼續探索降低醫療費用的新辦法,堅定不移地推動鄉鎮衛生院逐步擴大限價病種。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7月1日起,連云港市將要求每家衛生院從省有關部門所列的45種單病種中,至少選擇5種實行限價管理,收費標準必須低于醫院該病種近3年平均費用的5%以上。 本報記者 王佩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