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原則上批準了一類人獸混合胚胎實驗。其實類似的研究在中國早已進行,并發表了論文。但由著名科學家盛慧珍領導的這一工作目前已基本中斷,整座大樓顯得空空蕩蕩
9月5日,英國“人工受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原則上批準了一類人獸混合胚胎的實驗,這事實上是對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國王學院等研究機構在一兩年前提出的研究申請的回應。該管理局將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申請,逐個進行審查。這意味著英國科學家終于可以正式進行這類人獸混合胚胎研究。
說是一類研究,是因為異種混合胚胎的實驗實際上有三個等級:
第一種是將某種動物的精子與另一種動物的卵子結合為受精卵,這類研究在倫理上是最不允許的,而且存在多種技術障礙。
第二種叫“嵌合體”,就是將一種動物的胚胎干細胞注入另一種正在發育的動物胚胎中,令其發育為兩種動物細胞混雜的胚胎,其最終目的是為人體器官修復提供備件,英國方面還沒有給這類實驗“開綠燈”。
第三種也就是這次批準的實驗類型,具體來說,是運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將一種動物的細胞核注入去核的牛或兔、羊的卵母細胞,以培養極早期胚胎(囊胚),并從中提取胚胎干細胞。
首個發表論文的機構
“異種混合胚胎的實驗,我們一直在搞,而且是國際上首個正式發表論文的研究機構。”陳學進不無自豪地說。
陳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所說的“我們”,是指盛慧珍在這個研究所時帶領的研究團隊,當時,陳是她的副手。這個研究所在新華醫院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占用了一棟白色的5層樓。“英國人事實上是要重復我們的工作。”陳學進說。
1999年,盛慧珍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美國國立衛生院(NIH)的實驗室,回到國內,擔任當時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的主任,并在以后承擔了973“干細胞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2002年,《自然》雜志曾以《干細胞研究在東方冉冉升起》為題介紹盛慧珍和其他一些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現在這篇文章還貼在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的一樓,但是,盛慧珍已經離開了這個研究團隊,去美國繼續研究工作。
2003年,盛慧珍成了國內外媒體和科學界矚目的科學家。那年8月,她領導的研究小組運用克隆技術,從外科廢棄的皮膚組織中提取細胞,并將這些細胞融合到新西蘭兔的去核卵母細胞中,成功獲得數百個融合胚胎,其中有一百多例發育至囊胚階段,并提取得到了胚胎干細胞。這篇論文當時發表在國內的《細胞研究》(CellResearch)上,這也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性學術刊物。《自然》、《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均在文章發表的同一天和第二天做出了評論,因為這是國際上第一例人獸胚胎融合成功的報道。
陳學進說:“去年英國為了人獸胚胎研究的工作而召開聽證會,邀請了國際上三個專家,盛老師就是其中之一,這也說明她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
不得已的手段
將人獸細胞融合,其實是科學家不得已的手段。
人類的體細胞,比如皮膚細胞,是一種專門化的細胞,早就喪失了發育成胚胎的能力。但是,干細胞研究卻發現,如果將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去掉,代之以這種體細胞的細胞核,就有可能讓體細胞返老還童。
卵母細胞如同神奇的魔法師,它含有的胞質物質,喚醒體細胞細胞核中潛藏的能力,并能讓它發育到囊胚階段,這樣,科學家可以從中提取出胚胎干細胞——這類干細胞具有發育成所有種類細胞的可能性,將它們植入一些病人受損的脊髓、角膜、腦區,可能起到修補工的作用,幫助治療一些曾認為回天無術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治療性克隆”技術。而且,如果使用病人自己的體細胞,還可以消除免疫排斥的問題。
可惜,這個技術并不成熟,成功率非常低,這就需要大量的卵母細胞。但是,從女性身上直接采取卵母細胞是非法的,陳學進介紹說,“只能與開展試管嬰兒項目的機構協作,經同意,拿到一些多余的廢棄卵子”。在沒辦法的情況下,科學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向動物要卵母細胞。好在動物的卵母細胞同樣能“激發”人類的體細胞。
但是,這項技術用到人身上,就得經過倫理方面的檢查。雖然DNA主要在細胞核中,但細胞質中也有少量的遺傳物質,即線粒體。它負責編碼13個基因,主要功能是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雖然比起細胞核中的幾萬個人類基因,這13個線粒體基因只是少量的“雜質”,然而人們擔心,如果有人將這些混合胚胎發育成個體,這些家伙將給倫理學帶來重大難題。
但是,在科學家看來,這種擔憂只是杞人憂天。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情況下細胞中的動物線粒體會隨著胚胎發育逐漸丟失。再則,線粒體只是供能單位,并不編碼與“人”特征有關的任何蛋白。但最關鍵的一點是,胚胎干細胞研究有條倫理底線,那就是人獸胚胎絕不允許被植入子宮內,而且在胚胎發育到14天以前就得把它毀掉。“這些胚胎最多到14天就終止了,而且不允許重新植入人或動物的子宮,不可能繁殖后代。明確了這些界限,也許會消除一大半的憂慮。”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學部主任沈銘賢說,因此“國內對這方面的基礎研究不限制”,正是沈銘賢所在的部門在當年為盛慧珍的論文作了倫理審定,他們的結論是“應予支持,但不能應用于臨床” 。
為什么不能應用于臨床,沈銘賢解釋說,因為還是有風險的,動物的線粒體“會不會與人的線粒體或別的成分發生相互作用,科學家并不知道”。更大的風險還是病毒,“有的病毒對人有害對動物卻無害”。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必須“慎之又慎,科學上嚴格準入,倫理上嚴格把關”。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