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百余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單身青年團聚在一起,集體相親。 中新社發 楊可佳 攝
|
9月25日晚,百余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地單身青年團聚在一起,集體相親。 中新社發 楊可佳 攝
|
上海盧灣體育館熱鬧非凡,3000余位白領青年憑借手中的號碼,希望在此找到人生伴侶。活動主辦方介紹,45歲以下的單身白領,只要憑個人身份證便可獲得門票,參與相親。活動現場,男青年排列成隊,女青年走完整個隊伍,這個過程持續了1個小時。主辦方表示,每個參與活動的人都可以在此期間完成對超過1000位異性的見面。(10月20日《東方早報》)
男女不同的擇偶策略
進化生物學有一個核心理念:動物的“適應”程度是由它繁殖的成功率來衡量的。進化心理學則強調,由于兩性在養育后代中的角色不同,他們就有了不同的擇偶策略,形象地說就是:男人廣播種,女人精收糧。
進化論認為:雄性因為繁殖的成本很低,所以其繁衍是否成功是由他們子代的數量來衡量的。他們為了最大程度的將遺傳信息保存下來,追求和不同的雌性交配。相反,對于雌性而言,后代繁殖的成本非常高,要經歷孕期的漫長和不適,以及分娩后對子代的照顧。所以,她們成功的繁殖在于她們能夠成功的養育每一個子代,也因此她們交配的頻率不高,且只跟一個經過慎重選擇的雄性交配,因為養育和保證每一個子代成活所需的成本太高了。尋找一個配偶往往需要個體展示他的資源,人類通過進化的選擇,學會重視異性的某些特定的外在線索。對面臨高繁殖成本的女性而言,將會尋找那些能夠為養育后代提供資源支持的男性;男性將尋找那些看上去能夠成功繁殖后代的女性。確切地說,鑒于健康是成功繁殖的保證,男性會更重視女性的外表和年齡;而女性會更重視男性的經濟狀況和職業成就,因為這些變量代表了她們和后代所需的資源。
但研究者也有了另外的發現。他們要求參與實驗的男女被試分別對可能的性伴侶(短期的、不用互相承諾的關系)的23個特質的偏好程度進行評分(包括外表吸引力)。在對可能的性伴侶的評分中,兩性都把外表吸引力列在了首位。在其他研究中,兩性都把外表吸引力列為引發性興趣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在本質上,男女對異性外表吸引力的反應是基本接近的。
是相似性把人們結合到一起
在擇偶的過程中,對方最先吸引我們的因素是什么?我們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還是更喜歡與自己互補的人?
所謂一見鐘情,很難是兩人同時鐘情,多數情況下總是一方的愛意先被對方察覺,然后才喚起了另一方的愛意。所以愛情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兩性之間的捕捉與追逐。人際間的好感可以相互傳達出強大的力量,以至于能夠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使“公主”委身于“草民”。這稱之為互惠式好感,它揭示出,對某個人產生好感的關鍵性因素在于,我們自認為對方喜歡自己的程度。研究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事實上人們只是在等待,某個有吸引力的人做些讓他們認為這個人喜歡他們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被對方吸引”是對方最先吸引我們的因素。
在選擇配偶時,對方和我們的相似性或互補性何者更能吸引我們?研究證據已經表明,是相似性而非互補性把人們結合到了一起。相似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匹配度:價值觀與人格、興趣和經驗、人際風格。其中,人際風格是最重要的關系預測指標。人際風格即與人溝通的風格與技巧。高人際技巧的人側重于社會交往的心理層面,十分重視溝通中所包含的心理成分;低人際技巧的人側重于社會交往的工具性成分(例如,可以得到什么以及交往的最終結果),他們不關心對方的人格特點或動機。朋友之間常有著相近水平的溝通技巧———低對低,高對高。研究者發現,與和自己人際溝通風格有所差異的人交往會有挫折感,且較少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當一個人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和自己不同時,吸引力也可能發生。研究者在對失敗親密關系的案例研究中發現,30%的分手原因是“致命吸引力”,即當初對方最吸引我們的特征(例如,他實在是與眾不同,她難以捉摸得令人著迷),成為結束關系的罪魁禍首(我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當初的“不尋常”變成了現在的“古怪”甚至“錯亂”。再如,他當初吸引了你是因為他對你表現出了強烈深刻的愛,可后來,你卻覺得他的愛“善妒且獨占欲太強”。兩人處于一段關系中時總會顯出差異,而這些差異原本不應是導致相互吸引的最初原因。但當這些差異成為吸引的原因時,這種吸引力就有可能變得“致命”了。(胡娟/資深心理咨詢師)
圖片報道 | 更多>> |
|
內地一線女星床戲盤點 | 韓國女星上位的潛規則 |
鞏俐"裸替"秀性感身材 | 敢當面罵毛澤東的女人 |
少女交友不慎 色誘敲詐10萬元 |
因家人反對男子街頭劫持女友 |
學生軍訓猝死 學校判賠9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