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張正尤)年末將至,甲流疫情乘著季節性流感的波峰,洶涌而至。j這令很多本已忙碌不堪的北京醫護人員,更添工作負荷。
目前,全國9成以上的流感患者是甲流。截止到11月30日,北京市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數達205萬人,其中60%的中小學生已接種了疫苗。但是,對于有著1200多萬戶籍人口、800萬左右的外來常住人群來說,免疫屏障仍然脆弱。尤其在一些大中型醫院或專科醫院里,自甲流發生以來,醫療衛生人員便不分晝夜,長時間超負荷工作。
廢寢忘食成了家常便飯
北京望京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李建民年過半百,雖然血糖高,身患腰椎間盤突出,但她身先士卒,堅持在甲流接種第一線。她在科室每天加班到深夜,乃至通宵。甚至兒子病了都不能抽出時間陪同看病。李主任經常為工作忘記吃飯,經常因此發生低血糖反應。她的衣袋里經常放有幾塊糖,以備不時之需。科室年輕大夫尹龍德負責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工作,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便是出自他之手。他忙碌于工作之中,組織集體接種,驗收臨時接種點,錄入及上報信息,培訓甲流接種人員等等,每天加班到很晚。沉重的工作負擔讓這位天性開朗的小伙子體重硬是降了20多斤。他笑著說:“以前想減肥老是沒效果,現在不想減了卻又下來了。”
北京市朝陽區疾控中心王兆南大夫負責全區甲流疫苗接種信息上報工作。朝陽區有47家上報單位,剛開始上報信息時,由于報表種類多,上報格式要求非常嚴格,接種單位上報的報表經常出問題,王大夫每天都不厭其煩地逐家核對報表,耐心地指出報表中的錯誤,經常說話說得嗓子沙啞。有時統計完成后,突然發現一個數據不符合邏輯,又得重新逐個單位尋找問題。每天統計完報表,通常已經晚上11點多,最晚的一次王大夫凌晨1點多才完成統計上報工作,周六周日也不休息。正是由于王大夫的兢兢業業、嚴謹認真,朝陽區雖然統計工作量巨大,但每日都保證及時、準確上報接種數據以及各種信息。
六旬專家一日奔波四地
北京地壇醫院危重癥醫學救治中心主任郭利民的一天以分秒計算。有一次,他當天往返300公里,驅車5個小時奔波在北京和唐山之間。這對于年近60歲的人來說,絕對是超負荷。
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他接到第二天到北京市衛生局參加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討論的工作任務,連夜總結危重癥患者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死亡的不同特點,制作匯報的多媒體課件。11月15日8時30分,剛趕到北京市衛生局的郭主任又接到新任務,北京市通州區潞河醫院一名產婦患甲流感病情危重,北京市衛生局指派郭主任去會診,馬上派車來接他,臨時安排他第一個發言。9時許,他剛剛做完匯報正在趕往潞河醫院的路上,突然接到了北京地壇醫院對口支援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的緊急求援電話,他們正在全力搶救一名患有甲流感的孕婦,已經組織了全市最好的專家會診,想再請北京的專家給予更加權威的技術指導。郭主任趕到潞河醫院會診后,診斷該患者是重癥病例,安排該患者轉到北京地壇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好會診、轉院事宜后,他又急匆匆地趕回北京市衛生局,然后又馬不停蹄地自己驅車趕往唐山。
15時,一路奔波,行程150公里的郭主任趕到了唐山。他來不及喝上一口水,立即穿上隔離衣進入病房會診。等會診結束后,時針已經指向了18時,稍作休息,他又驅車返回北京。因為他不放心上午潞河醫院轉到北京地壇醫院ICU的那位重癥產婦的病情。21時,勞累一天的郭主任出現在ICU病房。這時ICU正上演著一場生死爭奪戰,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困難,命懸一線。利尿、肺復張、白蛋白以及丙球等治療血氧不能維持,給予有創呼吸機支持氧和仍不能奏效。郭利民主任當機立斷使用最新的體外膜氧和機(人工肺)治療。在外院專家、麻醉科、三線、二線及ICU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血氧上升到100%,病情相對穩定了。這時,郭主任才發現已是次日凌晨4時了。第二天清晨,被科里同志稱為“鐵人”、“鋼人”的郭主任又出現在工作崗位,開始了新一天的“甲流戰斗”。
最忙時三天三夜連軸轉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三科作為應急病房,從臨床各科室緊急抽調出醫生、護士20余人,投入到防控戰斗中去,每一個人都任勞任怨。梁連春主任、張強醫師,從收治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開始,幾乎住在病房里,由于該院收治的患者都是危重癥,工作強度更不言而喻。在最忙的時候,他們都是連續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在病房里忙碌,同時他們還承擔著該院所負責的北京8個區縣的甲流危重癥患者的院外會診工作。
11月6日13時38分,該院醫護人員成功為一名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孕婦順利進行剖宮產手術,確保了母子平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我國培養航天科技方面人才的一所重要學府,在今年軍訓的新入學的大一新生中,有部分同學出現發熱、咳嗽的癥狀,其中出現高熱的病例被送至佑安醫院進行治療。短時間收治大量病患對他們又是一項考驗,大家分工協作,護士們提前為各個房間準備好洗漱用品及入院調查表,分批將病患安排房間,大夫們按照房間依次采集病史,進行查體,專人負責上報疫情,書寫病例,院方積極組織專家組會診,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ICU護士24小時開手機
首都兒科研究所甲流危重癥臨時病房,剛建立就迎來甲流高峰:同時要搶救四名甲流插管患兒,年齡從幾個月到十幾歲不等。而每班只有三名護士,他們要身兼藥療、主班、護理,多個護理崗位的工作,一名護士每班要配上百批液體、要做幾百條醫囑,為保證醫囑正確及時地執行,保證患兒的護理安全,每班的護士都要巡視病人上百次,做各種操作幾百次,如靜脈推注,靜脈輸液,靜脈采血,靜脈管路的維護,呼吸機管路的維護,皮膚護理,口腔護理,鼻飼,胃腸減壓,拍被吸痰,為防壓瘡每小時都要更換體位等等。白班、夜班均如此,每班下來,護士們的手關節腫了,腿腫了,腳也腫了,戴著厚厚口罩的,年輕漂亮的臉上,長出了紅包,口唇也起了泡脫了皮。因為護理人員緊張,留在ICU病房每名護士不但要完成多個護理崗位的工作,休息時還要24小時開手機,隨時可能叫來醫院加班。ICU病房護士長高麗華與急診科護士長王慧、陳靜幾乎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天都要守在病人及護士身旁,這樣才能及時解決病人的問題和護士們遇到的困難。
啞了用筆談 自家寶貝顧不上
北京兒童醫院急診室最忙的時候是大夜班。在原本寧靜祥和的深夜,兒童醫院急診室卻整夜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醫生護士腳步奔忙、圓睜雙眼,連日超負荷的工作已經使分診臺的分診護士周怡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可是面對幾百位圍擁的病人和家長,她還得抖擻精神做好解釋、分診、發號、租借體溫表、講解發熱的護理、講解藥物如何服用。凌晨時,她已經工作十小時了,越喊嗓子越啞,聰明機靈的周怡拽過紙筆,一邊在紙上畫一邊打手勢。
該院急診室護士高京燕的女兒在家發高燒,咳嗽得吐了滿床,高京燕在醫院加班直到天黑透了還沒有回家,丈夫出差了,臨走把家托付給她,結果老公公打電話急了:“孩子燒得像個火球,一整天了什么都沒吃不停的咳嗽!”但那時,高京燕在搶救室里在跟患兒家長講解:“已經在輸液里加了退燒藥了,再給他喝點水,別著急,一會兒燒就退了。”接到公公的電話,她什么也沒說,轉過身,眼淚再也忍不住地流下來。
人人學做翻譯官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陸陸續續共收治過來自23個國家的近100名醫學觀察人員。這里儼然成了小型的“聯合國”,語言是第一關。
英語還好,醫生的英語水平不在話下;護士雖然相對遜色,但由于年輕好學,在日常生活中早把學習英語當成了必修之課,再加上有科室自己編寫的日常用語手冊“英語葵花寶典”做輔助,問題大都一一化解。可是,當碰到說日語和韓語的朋友,就有些一籌莫展了。為了給發熱排查的患者提供最滿意的服務,他們集思廣益,很快應對的辦法便出臺了。那就是簡單的英語交流再加上夸張但實用的肢體語言,甚至連日常所看韓劇中的韓語都派上了用場。
一天,來了一對意大利的年輕夫婦,他們本是來到中國度蜜月,可是一下飛機就被隔離了。起初,由于意外的變故,夫婦二人在病房里抱頭痛哭,情緒很不穩定。為此,醫護人員當機立斷,在第一時間找來了翻譯,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并及時向他們提供了各種生活用品。此外,護士還每人學一句意大利祝福語,輪番上陣、撫慰不斷。聽到了母語,見到了張張熱情的笑臉,這對夫婦終于破涕為笑,安定了下來,并且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各項工作,還拿出相機,與醫護人員一一合影,記錄下蜜月中這段特殊的經歷。(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