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十二月二十四日電 (記者 顧立軍 莫非 索有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科學家們在干細胞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該院院長裴端卿實驗室研究發現,維生素C能夠將原先每一萬至十萬個細胞,才能有一個細胞轉化為多能干細胞的低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的高效率,這一重大發現已經引起美國有關研究機構的高度關注。
“海歸派”科學家裴端卿二十四日告訴中新社記者,二00六年八月,日本的山中伸彌在世界上首次從小鼠成體細胞中獲得功能與胚胎干細胞類似的“誘導多能干細胞”,即iPS細胞。這一方法將已喪失分化全能性的成體細胞恢復了類似胚胎干細胞的多能性,直接將其轉化為具有胚胎干細胞功能的多能干細胞。如果這一技術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既有廣泛運用的潛能又不產生倫理問題,備受各國科學家,媒體,公眾與政府的關注與期待。
但是iPS轉化效率過低成為一直困擾科學家們應用該技術的瓶頸,正如裴端卿博士詮釋的那樣:“如果將iPS技術的誕生比作火車的發明,早期的iPS技術就相當于第一列火車時速僅為四公里一樣,這大大限制了其應用”。
這個問題,由中國科學院裴端卿領軍的科研小組給出了答案:維生素C在這方面的作用這個重大的革新性發現,能夠將原先的每一萬至十萬個細胞,才能有一個細胞轉化為多能干細胞的低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的高效率。這個發現可以比喻為將火車的速度由四公里/小時提高到現在的高速鐵路四百公里/小時的水平。
該項成果將于美國時間今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世界干細胞權威雜志《細胞•干細胞》在線發布,并且被選為封面文章,這是來自中國的相關科研成果第一次獲此殊榮。此項研究成果開啟了干細胞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預計將不斷地推出創新性成果。不僅在基礎理論研究中,而且在應用研究中,例如人口健康、家畜繁殖、動物保護等領域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