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八月十二日電 新加坡消息:新加坡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殺蟲劑只能對付家里的蟑螂,而對于在公共場所出沒的蟑螂,成效不大。
《聯合早報》十二日報道,新加坡最常見的蟑螂品種分別為美洲蟑螂和德國蟑螂。前者在住家較為普遍,體積較大,壽命較長;后者體積小,特別喜歡在溫暖和潮濕的地方繁殖,因此常見于酒店廚房、餐廳和咖啡店等營業場所。
新加坡滅蟲業協會、環境衛生學院和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生物科學院合作,去年五月至十二月間,在新加坡二十二個地點,包括超級市場、食閣、咖啡店捕捉上千只蟑螂。
新加坡環境衛生學院院長黃麗菁博士十一日在“滅蟲業大會”上發表報告時說,他們從新加坡蟑螂身上至少找出三十四種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導致人們食物中毒和腹瀉。體弱多病者長期接觸蟑螂,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李昭揚教授的研究顯示,超過八成德國蟑螂對一般商用殺蟲劑(deltamethrin)已形成抵抗能力,而不斷加重殺蟲劑化學成分只能使蟑螂更快對某一類殺蟲劑形成抵抗能力,因此應考慮改用其他滅蟲方式。
李教授指出,德國蟑螂體積小,新陳代謝率快,所以能很快提升其抵抗能力。可是這種不健康的調整也使得它們變得壽命較短,且不利于下一代的繁殖。要有效對付蟑螂,李教授建議改用在發達國家較為普遍的凝膠狀藥餌(gel bait)。蟑螂在吃下有毒的藥餌后,要近兩天才會死亡,到時它通常已回到巢穴,而由于蟑螂會吃死蟑螂,毒性便在蟑螂之間更廣泛傳播開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