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自己有一個愉快的童年:逗蛐蛐,養羊,養兔子,養雞,養狗。
可讓他憂慮的是:現在的孩子沒有時間玩耍。他們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要規范,學鋼琴,學數學,學外語……這樣一路到了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談敏也有同樣的憂慮。他說,上海財經大學一名從海外招聘回來的學者,經過觀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國內的學生學習狀態像一條拋物線,從小學開始努力學習,在中學時壓力達到頂點,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下來。而發達國家則與之相反,中小學階段是放松的學習,到了大學就嚴格要求。
“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被‘格式化’了。”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說。
大學生是高校的“產品”。作為這個“產品”的“生產廠家”,吳建民犯了愁:高校現在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可對學生的規劃結果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大學面臨著這樣的“成品”,怎么辦呢?
7月14日,犯了愁的吳建民當眾向參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同行們求教。
對于吳建民的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伊安·洽博深有同感。年輕時他在農場呆過一段時間,也放過羊。那時的他經常一個人扮演兩支足球隊的角色,自己和自己踢球。
“我一輩子也忘不了這種經歷。”他說。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有好奇心,而7歲與27歲的好奇心不一樣。如果不好玩了,人們參與的就少了,也就沒有樂趣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陳準民校長找到了知音。去年,他在學校里養羊,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論,很多人認為該校是在作秀。
“大學生,創新獨立思考不足,這是大學難以補救的。”陳準民說。在他看來,對外經貿大學的所作所為是想證明自己不是一所功利的大學,而是讓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羊是多元文化的一個部分。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也做了不少努力。他自己的博士生在最初的半年里,讓他相當頭疼。錢旭紅布置一個題目,博士生就把別人的觀點和報紙上的觀點講給他聽。“他從來不懷疑我可能是錯的,不敢提任何反駁,只會服從我的權威。”他說。
錢旭紅費盡心思找最極端的反例來駁斥自己的學生,并不斷地刺激他。半年后,博士生開始慢慢地放大膽子,敢于否定自己的導師了。
“治本就是堅決要反對“格式化”。”錢旭紅說。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伊安·洽博不理解:“教育為什么讓五六歲的人把無限可能的頭腦變成與我一樣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會受到外部的影響。比如說,學校要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學校也要為學生的一生做好準備,最終目的是無論學生選擇哪個職業,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摘自《中國青年報》;作者: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