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1日電 農民為高教改革付出了高額的代價,而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幾乎為零,統計數據顯示,青海省大學生一次就業率僅在46%左右。而新“讀書無用論”也開始在農村逐漸蔓延。據人民日報報道,“大學生讀書難、就業難導致的農村社會問題如今已經凸現,雖然中央、地方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不斷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比珖䥇f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鮑義志建議,要認真應對農村大學生就業難造成的社會問題,讓農民緩一口氣。
“以青海為例,農村貧困人口達100萬人,占農牧人口的1/3,目前農民貧困原因要么是因病致貧;要么是因教育返貧。”鮑義志一針見血地說。
據調查,青海貧困農民的年純收入在800元以下,而從1994年至今,中國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升至5000—8000元,學費猛增約20倍,而國民收入增長不到4倍。近年在青海省屬各大專院校就讀的學生,每年學費和生活費等各項支出約需1萬元,一個家庭供養一個本科生,最少需要4萬元,省外就讀花費更高,相當于貧困農民50年收入。
鮑義志告訴記者,就業是大學生畢業幫助家庭脫貧的出路,以前一個家庭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全家基本可以解決貧困。而現在青海省大學生一次就業率僅在46%左右,這樣使得供養孩子上大學的家庭長期貧困,孩子書讀得越多,家庭的經濟狀況就越差;供養大學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貧困。
農民為高教改革付出了高額的代價,對于西部邊遠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回報幾乎為零。長期待業,已使這些大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處于閑置狀態甚至荒廢,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知識、人才的極大浪費。有的大學畢業生甚至加入農民工隊伍干簡單繁重的體力活,這是對國家和家庭以巨大投入培養的優秀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鮑義志分析道,不能就業的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已經被社會邊緣化,淪為新的弱勢群體。這些年輕人大都在25—30歲之間,經濟上難以自主,既不能立業、又不能成家,悲觀絕望,面對前途的渺茫,喟嘆命運的不公。而永遠償還不清的債務,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摧毀他們的心靈。新的“讀書無用論”也開始在農村出現,輟學率升高。
如何解決農村大學生讀書貴、讀書難的問題,鮑義志建議,一是適度控制高校擴招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這樣學生既花費少,又就業快,應防止大量把職校升格為高職院的傾向。二是降低高校收費,高校收費占教育的成本應在35%以下,也就是一年不超過3000元。三是國家財政對西部地區教育事業采取傾斜政策。這樣既可解決部分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可解決西部地區師資短缺大量使用代課老師的矛盾。四是政府有關部門對長期無法就業的大學生應心中有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流動就業機制,避免他們用非所學,用非所長,造成人才浪費。(李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