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我之前,中國很少有我這樣的作家,所有我沒有任何人的經驗可以去參考
郭敬明坐在還散發著裝修味的藍白色調的辦公室里,回答問題時依舊思維敏捷。他會認真問記者對問題的定義,然后微側著頭思考,再迅速給出答案。和以前的他不同的是,現在的郭敬明面對記者的各種提問,多了一份淡定自若和久違的笑容。
這是郭敬明官司后,首次面對媒體。
商業化是郭敬明的標簽,他并不否認,現在,他以過來者的姿態培育新人,繼續走文學與商業成功結合之路,他也認定將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地前行。
“我不相信一個作家可以靠抄襲暢銷5到10年”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官司中,李尋歡曾想讓你和莊羽私下調解,你為什么不接受?
郭敬明:我不喜歡私下調解,否則我為什么等到今天,還在堅持。那是以損失自己的某種尊嚴和代價來換來的,我不喜歡。
這是我的意思,春風文藝出版社也不接受。我不后悔,讓我再選一次還這樣,你可以說這是人的固執,但做人還是要有一點這樣的東西,如果完全喪失了就沒有意義了。
中國新聞周刊:官司持續了3年,這3年其實你什么事也沒耽誤。你一點都不在乎嗎——別人對你的評價或者結果?
郭敬明:我以前很在乎,一開始也會聊很多,到后來這事情關注的人太多也太久了,反而你就不會想聊這個事情了,沒有興趣了。
我已經不想再介入到這個事情,因為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想法,不論我怎么說也無法去改變別人認定的想法。我一審時有一點難受,二審還好,對最后的結果有一些失望。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官司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郭敬明:當然很多。這3年讓我比其他小孩起碼提前成熟了6年,加速了我的成長。
我覺得我現在不像23歲,26歲還差不多。我做過那種心理年齡的測試,我有時是28歲,有時是30歲。
中國新聞周刊: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的做法和說法,會影響很多你的粉絲們,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有沒有擔心你的表現會帶給他們不好的影響?
郭敬明:我希望給他們很正面的影響。如果他們覺得我做錯了,我就是不承認或不道歉,那影響是壞的;但我并不覺得自己有錯,我堅持我的原則,他們會認為(這樣做)是好的。所以這種影響是雙層面的。
而且我不相信一個作家可以靠抄襲暢銷5到10年。我會繼續寫,你們現在不相信我沒關系,我一直站在這里,再寫10年、20年——只怕你們沒有耐心去等。我相信總有一天別人會看到我的才華。
“我寫的東西天生就有市場感”
中國新聞周刊:看你小說的人,都有一個印象,小說里的情節里有很多很流行的元素和信息,你有意識使小說有時尚感嗎?
郭敬明:我文字的風格與我的性格有關,我本身就是兩面的,既樂觀又陰郁。
我并非有意增添時尚感,是我寫的東西天生就有市場感。我就是把對身邊事物及審美的情趣賦予到作品里去。
我平時會了解很多流行資訊,但不是為了寫小說,而是為了讓自己更時尚一些。(大笑)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你的作品商業化嗎?
郭敬明:你的審美經過幾部作品的檢驗,發現是受到讀者喜愛的,所以只要按照你的審美去做就OK。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避免商業化,除非你書出版不賣,或者定價為零,你才有資格來罵我商業化。
我比較反感把商業化定義為庸俗,商業化其實是受歡迎的一種標準。確實有很多商業化的東西不具有品質,但不能否認有很多商業化的作品里面是有精華的。一個東西會有這么多人喜歡,一定有他的可取之處,全盤否定既不理智也不客觀。
中國新聞周刊:小說對于你,更接近是一個受歡迎產品還是一個文學理想?
郭敬明:兼顧,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興趣,正好又是我的事業。文學理想對于我來說就是讓更多的人喜歡,但我沒有拿獎的理想,這對我來說不重要。
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是由讀者來評判,一百人買回去至少大部分人覺得不后悔,下一本書還會買,而不是聽了宣傳和炒作才買來看的。我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品味來寫東西,其實我現在的作品十幾歲的小孩已經不是非常喜歡,他們可能喜歡更加動漫和年輕化的東西,但我還會堅持自己的風格。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你的成名過程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嗎?
郭敬明:我的成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當有很多人都喜歡你的作品,紛紛去購買的時候,你本身已經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了。就算你自己不做,別人也會來幫你運營。
我之前有韓寒,我之后卻一直沒有出現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少年作家,我也不明白為什么。但我知道如果本身內核不好,學別人學得再好,推廣手段再成熟,也沒有意義。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市場的幸運兒是你?
郭敬明:我感覺很少有人像我這樣,遇到這么多事情還會堅持這么久。“新概念”第一屆出來那么多人,第二屆也不少,每一個人擁有的機遇其實和我一樣。但每一個機遇來臨時我會去好好把握,哪怕再辛苦,都以一種很努力的態度去做。這很辛苦。但你如果堅持下來會覺得很有價值而且對自己也很好。
我對市場的感覺也比較敏銳。你只要站在那里,就算不前進,經過很多年以后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存在。
中國新聞周刊:你自己喜歡這種非常商業化的方式嗎?
郭敬明:談不上喜歡或不喜歡。對于工作本身我沒有反抗也不多抵觸,它有自身的道理,好東西讓更多人知道沒有什么不好。
我也有很迷茫的時候。說的直接一點,在我之前,中國很少有我這樣的作家,我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去參考。自己一直來也不知道前面是石頭還是刀,只能這么踩下去——最終還是靠個人直覺和判斷做決定。
中國新聞周刊:你公司的作家也會如此商業化包裝嗎?
郭敬明:我會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環境,也會給他們講一些我的經驗。有的時候也有一些地方書店請他們去做簽售,他們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我也不勉強。
“我的成長比別人更快速也更傷痛”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自己出書過程中,關于市場預判、風格和營銷方案一直有自己的主見嗎?
郭敬明:我主見很強,我覺得這本書好就一定會好,反之亦然。不過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推《幻城》時我也不知道市場到底需要什么,一步一步做下來,積累的判斷力就會越來越清晰。從“島”工作室開始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中國新聞周刊:從《幻城》出書,到現在3年半的時間,你成了最暢銷的作家,在此前和之后,你對自己是有計劃一步一步地做,還是感覺被外界推到現在?
郭敬明:一半是自己的計劃和想法,一半是外界正好提供了土壤,我每次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然有人提供這樣一個平臺,所以說我很幸運。
以前我就想做個作家,但到后來我想做一個雜志的主編,再到后來我想做策劃,就做了一個文化公司的董事長,以后可能還會有其他身份。每到一個階段和平臺,隨著積累的增多,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有變化。
中國新聞周刊:你從小就想過出名嗎?
郭敬明:出名對我來說是很突然的事,完全在人生規劃之外。當然有不好的一面,但是兩相抵消了還是好的方面占大多數。
中國新聞周刊:你出名的同時就有了對你的批評和爭議,一開始你能接受嗎?
郭敬明:我那時只能一個人悶著,沒法和身邊的人講,他們也不理解,你跟他們講他們搞不好還以為你在炫耀。這個階段持續了整個2003年——大一到大二這段時間。那時我一直在想要不放棄算了,繼續念書,畢業以后去找工作。還好沒有(大笑)。
中國新聞周刊:什么時候開始,做訪問時不需要有人陪著,自己可以對付了?
郭敬明:剛開始做采訪時我真的很緊張,但會裝作不緊張,現在是真不緊張了。到最近才開始可以一個人接受采訪,不用經紀人陪了。其實我也沒有變得多成熟,只是比以前更看得開,就算有很刁難的問題我也會不太在乎,能帶過去就帶過去。
中國新聞周刊:以前你說過不愿意長大,現在還這么想嗎?
郭敬明:高三剛剛成人時會有些抗拒。后來發現這是每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就像破繭一樣,很疼,蛻變之后你會很漂亮,像美麗的蝴蝶一樣,有一個質的改變。
我(的成長)會比別人要快得多,別人要用10年,我可能3到5年就完成了。可能比別人更快速也更傷痛,但是學到和領悟到的東西也會更多。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下一步有沒有更具體的計劃?
郭敬明:簡單的計劃是希望公司能運營得好一些,把要開始做的項目能做好。
有朋友和我開玩笑,如果中國可以有私人出版社,我一定是最有錢的私人出版社。(大笑)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孫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