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觀眾有各自的價值
而《海角七號》受到王豐抨擊的另一點,則是其對“臺灣意識”的凸顯。王豐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再一次強調了他在博客中的觀點:臺灣最寶貴的是中國文化的遺產,所謂“臺灣意識”、“臺灣精神”,不過是“臺獨”病毒的轉型。
雖然電影一開始的日語臺詞,也讓“胡同臺妹”有點不舒服,但她一再表示,《海角七號》與“臺獨”、日本遺毒毫無瓜葛,她接觸的很多臺灣人,也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解讀電影,包括她對日本有種“前置的仇恨”的父母。
“導演魏德圣在拍這部片子時,窮到要抵押房產,要借錢完成拍攝,甚至最后日軍撤離的那場戲人很少,導演連群眾演員都請不起,哪里還顧得上在其中植入政治隱喻?”“胡同臺妹”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而在本月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采訪時,導演魏德圣被問及在設計電影時是否有“政治”構想,他說:“這是觀眾的延伸。我是用舒服的態(tài)度面對,觀眾看了電影有各自的感觸與共鳴,就擁有各自的故事,這是好事,是他們所獲得的價值。”
“批判媚日并不是仇日”
事實上,這場爭論在臺灣已經告一段落。當本報記者打通王豐的電話時,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可以不談這部電影以及圍繞它的一些爭論,而談談電影之外的社會問題嗎?”電話那頭的他,無論是語氣還是用詞,都非常理智和謹慎,絲毫沒有將電影斥之為“大毒草”時的激揚。
“事實上,我不是批判這部電影,我批判的只是臺灣人媚日的情結。在讀博士班時,我曾經在討論課上問過一位老師,也問班上的同學:為什么臺灣被日本高壓統(tǒng)治了51年,許多臺灣人竟然沒有‘后殖民意識’,臺灣人為什么不懂得恨日本人,卻去恨自己的祖國?我不懂!老師也解答不出這個問題。”在說這話時,王豐才顯出一絲激動。而在博客中,王豐時常流露出對祖國的熱愛。
他并不知道,在大陸的網絡上,“大毒草”之爭已經引發(fā)熱烈討論。年輕人聚焦的豆瓣網“海角七號”論壇里,有位網友將王豐的博客地址貼了上去,很快就得到了近百條回復。
當然,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而網友Claire的回復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他貼了好幾段日據時代的歷史資料,讓網友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客觀存在的歷史。他認為,《海角七號》并不是媚日情結的反映。“臺灣有很多老人都是受日本教育長大的,會說日文、寫日文……日本有些觀念和想法也對臺灣影響很深,甚至臺灣現在的一些用語,也是由日語衍生的”,因此“臺灣對日本,并不是只有愛或恨這么簡單的感情”。
而在電話采訪中,王豐也表現出一種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我批判媚日意識,并不是要激起仇日情緒,而是希望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如何擺脫‘后殖民意識’,尋找到自己的根。”
通過《海角七號》了解臺灣
對于一些人用政治眼光解讀《海角七號》,“胡同臺妹”并不認為這有對錯之分。“人看事物的角度在于他戴了什么顏色的眼鏡。”她淡淡地說。
事實上,“胡同臺妹”認為,《海角七號》確實能讓人了解到一個真實的臺灣——臺灣人的幽默、樂觀、奮斗精神;臺灣的俗文化……而她的很多大陸朋友,雖然沒有在臺灣土生土長的背景,卻也津津樂道地與她討論這部電影。
“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海角七號》,即使是臺灣人也并不是全都喜歡。我接觸的大陸朋友中,70年代以前的大多反映看不懂,75年以后的,尤其是喜歡看臺灣娛樂節(jié)目的,則大多都很喜歡這部電影。”“胡同臺妹”說。
不久前赴臺訪問的海協會會長陳云林也提到他觀看了《海角七號》,還品嘗了臺灣少數民族所釀制的、在片中也曾出現的“馬拉桑”酒。據報道,《海角七號》引進大陸,從送審到過審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謂“神速”。業(yè)界人士分析,陳云林訪臺等一系列兩岸交流,為其過審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而在《海角七號》即將在大陸公映前夕,支持這部電影的大陸網友占據了主流:“沒必要總是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一部電影而已,沒必要過度地解讀”……這些評論表明的,是一種讓電影回歸其本質的態(tài)度。(吳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