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文/劉建強
即便到今天,李書福依然不愿意為自己的任何行為做口頭上的反駁。當評論者們習慣性地把這次中國汽車業(yè)目前為止金額最大的并購,視為李書福不自量力的冒進時,像往常一樣,他們忽略了這個“瘋子”為此所做的細致準備。
但這些不重要。這個2002年才拿到汽車生產(chǎn)許可證的汽車業(yè)“新生”,還是成功地在自己征服汽車的道路上迎來了轉(zhuǎn)機。2009年,吉利開始贏得中國政府的鼎力支持:吉利被樹立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榜樣,它建立不久的技術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商務部甚至不惜有違公平原則提前表示支持吉利收購沃爾沃。
而支撐李書福一路前行的,除了他自己的商業(yè)直覺,就是隱藏在他身后的強大團隊。這個團隊的幾位核心人物,像是李書福十年前安插在各大跨國公司的密探,一旦收購沃爾沃的號角吹響,他們便紛紛歸來。
李書福的超豪華隊伍
李書福的國際團隊有著超豪華的陣容,他們負責為李書福的驚人言行提供詳細的注解。
福特2009年10月29日宣布吉利集團成為沃爾沃優(yōu)先競購方之前,張芃認識的朋友中90%的人認為吉利在開玩笑。
但張芃自己早就改變了看法。張芃曾任英國BP集團中國首席經(jīng)濟學家、BP集團財務與內(nèi)控高級顧問。2007年2月,張芃成為吉利負責內(nèi)控和國際業(yè)務發(fā)展的副總裁。大約過了半年,他聽到李書福說:你應該看看沃爾沃這個公司,如果我們想并購的話應該怎么做。
“說句實話,剛開始我都是(心里)咯噔一下。”張芃說,“還有這種想法?”2007年,吉利正在為更換自己的卑微血統(tǒng)痛苦掙扎。當時,福特傳出欲出售沃爾沃,但張芃從未想過它與吉利有什么關系。
預研幾個月后,張芃開始認識到李書福的想法“從戰(zhàn)略上講有合理性”。中國汽車市場的空間巨大,吉利是一個合適的領路者。這也是李書福日后說服福特和沃爾沃的重要理由。
吉利在美國聘請了顧問公司向福特表達購買沃爾沃的意愿,李書福也曾主動上門拜訪,但直到2008年年底,福特仍未對吉利有任何表示。“我們當然會有挫敗感。”張芃說,“但平心靜氣地想,我不就是要說服你嗎?”
吉利判斷,福特出售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和沃爾沃是出于戰(zhàn)略考慮而非財務選擇,因此并不會因為財務狀況好轉(zhuǎn)而放棄初衷。
2009年年初,李書福受到了福特的邀請。吉利意識到機會來了。
張芃牽頭組織的項目團隊開始進入加速階段。張芃向李書福推薦了自己BP集團的同事袁小林。
袁曾任外交官多年。2000年進入BP,負責重大并購項目。袁小林曾對張芃選擇吉利感到不解,也曾在張芃勸其加入吉利時,表示驚訝。“大企業(yè)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袁說,“在選擇潛在買家時有個較高的門檻,因此他們通常不會找小公司。”
后來,袁小林利用假期參與了一些關于此次并購的“非常深入的討論”。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假期,袁小林發(fā)現(xiàn)李書福與自己印象中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完全不同。并購沃爾沃這件事,似乎“已經(jīng)變成真的了”。“我覺得我的能力和經(jīng)驗最好的發(fā)揮方法就是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百分之百地為它工作,而不是僅僅作為朋友。”袁小林說。
2009年4月,袁小林成為吉利集團兼并與收購總監(jiān),專門負責沃爾沃收購項目。
這時候,吉利可能參與競購沃爾沃的傳聞已經(jīng)鋪天蓋地。而且,福特此時向吉利開放了沃爾沃的數(shù)據(jù)庫。李書福甚至已經(jīng)開始物色一個能夠勝任跨國公司管理與運營的人才。
李書福找到了沈暉。“有個大項目,你來不來?”李書福徑直問沈暉。沈暉是菲亞特集團中國區(qū)董事和副總裁、菲亞特動力科技中國區(qū)CEO。曾在美國博格華納集團等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務,與李書福認識已四五年,曾有“若有合適項目即加盟”的口頭約定。沈暉知道李書福說的“大項目”就是一直風聞的收購沃爾沃。
“我相信他說的是真的。”沈暉說,“他要找的人,要有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管理經(jīng)驗,我都具備。”隨后,沈暉進入吉利。
事情進行到這一步,表面風光之下依然隱憂不斷。
“福特一方面認識到吉利這樣的中國公司有潛力,但對于把沃爾沃出售給中國公司,依然有顧慮。”張芃說,“從西方人的角度,中國對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是不夠的。沃爾沃跟福特有很多技術交叉,而中國也是福特非常重要的市場,如果我們不當使用它的一些技術,會威脅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yōu)勢。在談判中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消除它的顧慮。”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遞交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書獲得通過。童志遠也接到了李書福的電話邀請。李書福需要一個精通中國汽車市場、有豪華車工作經(jīng)驗的人為沃爾沃開拓“第二本土市場”。
童志遠曾主持北汽引進奔馳的談判并擔任北京奔馳的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北汽副總經(jīng)理、總工程師。接到李的電話時,他剛擔任華泰汽車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不久。童志遠2001年在一個論壇上第一次見到李書福,聽到他說“通用、福特10年、20年之內(nèi)破產(chǎn)”,作為論壇嘉賓的童還曾與聽眾一起大笑。
童志遠想了“很長時間”,決定跟李書福見面。他對并購進展的程度一無所知,同時,他也想知道并購通過后,李書福將如何運營沃爾沃。李書福的打算是,首先穩(wěn)定和發(fā)展沃爾沃的瑞典和歐洲業(yè)務,充分發(fā)揮其歐洲產(chǎn)能,然后要在亞太地區(qū)擴大沃爾沃的發(fā)展,根據(jù)客戶需要對沃爾沃做適應性的改進。童志遠在北京奔馳的工作經(jīng)驗將在沃爾沃的中國業(yè)務中發(fā)揮作用。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以吉利汽車為首的收購團隊成為沃爾沃的優(yōu)先競購方。童志遠的心里有了底。12月初,童志遠加入吉利集團擔任集團副總裁。12月23日,福特與吉利就包括投資規(guī)劃、運營管理、知識產(chǎn)權、付款方式等在內(nèi)的重要商業(yè)條款達成一致,但并非最終協(xié)議。
李書福在并購中
盡管福特在宣布吉利成為優(yōu)先競購方的同時表示并不排除與其他競購者繼續(xù)談判的可能,但在吉利的收購團隊看來,這只是一種修辭。
“因為這種并購項目無論對買方還是賣方,除了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之外,還包括另外一些機會。”張芃說,“雖然福特沒有說跟我們一對一談判,但我很難想象它同時跟另一個公司做這么深入的談判。除非它還有另一個團隊,但我知道這是沒有的。”
當時在并購傳聞中閃現(xiàn)的身影還有長安、北汽、奇瑞。沈暉說,吉利的優(yōu)勢在于李書福是創(chuàng)始人,對收購本身有清醒的判斷。“哪些東西可以放棄哪些堅決不可以放棄非常清楚,這是任何一個國有企業(yè)老總或者非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做不到的。另外,吉利還組成了包括富爾德律師事務所、洛希爾銀行在內(nèi)的世界一流的顧問團隊。”
“福特為了這個交易也花了無數(shù)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它一定會挑一個它覺得有前途的談下去:一是必須能完成交易,二是能給沃爾沃帶來前途。”
李書福則干脆否認此次并購有競爭對手。“哪里有?沒有啊。他們都不敢。”李認為,這一次中國政府選擇支持吉利而不是國有汽車集團并不奇怪。
“中國人還是對出身太在意。”張芃說,“我們跟福特的CEO、CFO見面的時候,他們對李書福個人的成長非常看重,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企業(yè)家。吉利草根出身,第一批產(chǎn)品比較低檔,影響了品牌形象。這也是我們要買沃爾沃的原因。”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李書福已經(jīng)意識到他的低價策略將把吉利引向墳墓。他要再造吉利的血統(tǒng)。他從華晨請來趙福全重塑吉利的技術體系,試圖以技術提升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品牌抹去消費者對吉利的低端記憶。
對改變的迫切要求,幫助李書福擋住了來自吉利內(nèi)部的激烈反對,但并不能降低轉(zhuǎn)型帶來的巨大風險。事實證明,他又對了。趙福全建立的技術體系給了他有力的支持。并購談判中,吉利的銷量從2007年的18萬輛升至超過30萬輛。而買下沃爾沃,將令吉利脫胎換骨。
袁小林談起他在杭州吉利總部第一次見到李書福的感覺:“在我們討論問題的時候,他所展現(xiàn)出的對整個事件把握的深度,如果不是比我們這些自認為很專業(yè)的人士更有洞察力的話,應該說也完全達到了這一標準。他有對商業(yè)的非常本質(zhì)的把握。他在與談判對手博弈的過程中,非常受人尊重。”
李書福在談判中的表現(xiàn)并不出乎我們的意料,他把曾帶給我們的歡樂也帶到了談判桌上。一次與工會談判,對方問李書福:“你能不能用三個字形容你為什么比其他競爭者更好?”
與會的福特高層正想解圍,李書福卻說:“我可以。I LOVE YOU(我愛你)。”氣氛由此緩解。
袁小林在并購談判中找到了讓他“熱血沸騰”的東西。“每天十幾個小時非常集中的狀態(tài),需要人內(nèi)心迸發(fā)出的一些東西去推動。對上進的追求,吉利可能比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大公司更強一些,特別是你能看到這種激動人心的變化,看得到你的奉獻。”
袁小林對自己參加的這起并購評價極高。“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奔馳、寶馬或者通用,他們做并購做成什么樣子,我們就能做成什么樣子。能夠把一個impossible(不可能的)并購做成現(xiàn)在這樣,沒有國際并購的水準是不可能的。”
但是還沒有人談到錢。熱血沸騰的并購團隊是花錢的,有哪些金融機構像他們一樣看好李書福的交易并愿意為他提供25億到3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支持?
李書福表示,吉利為沃爾沃轎車并購準備約27億美元的資金,即18億美元的收購資金加上9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其中50%為中國內(nèi)地融資所得,這中間吉利自有資金占了51%以上,其他的來自國內(nèi)銀行。另外50%則來自海外市場,包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等地銀行,而瑞典和比利時政府也為此次收購提供了低息貸款擔保。
一個人可以同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一個機會主義者嗎?
李書福可以:“我不是偉人,是草民。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我們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到來嗎?”
(摘自《看天下》)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彥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