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密云旅游券一天有效
市民感覺“不方便”
10萬張密云景區門票今起面向北京市民免費發放。記者今晨走訪多個發票網點發現,市民對于申領門票比較積極,但也反映領票和使用有點“不方便”。
9點鐘開始,密云景區門票在北京市內十家農村商業銀行網點開始接受市民申領。想要門票的市民需要先填一張表格,登記身份證等個人信息,然后挑選日期和景點,方可獲票。
在位于華遠街的農村商業銀行西單支行,早晨銀行一開門,就有市民前來申請領票,但由于系統出現問題,有些市民填表等待了將近半小時也沒能領到票。
記者了解到,目前的計劃是本周發放下周門票,每天每家景點的“配額”僅有10張,門票的“有效期”也只有一天,而且門票只能憑本人身份證申領,不能代領。
近兩個月來,琳瑯滿目的各類旅游消費券突然出現在北京市民面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發放和即將發放旅游消費券的城市已有十余個,其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而這幾個城市的消費券也都使出大手筆。以成都發放的“熊貓金卡”為例,每張金卡包含11個景區免費門票,其總價值為708元,按照計劃中發行1500萬張金卡計算,全年減免門票金額將會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言必稱優惠但又存在諸多不便,這到底是天上掉下的餡餅還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算賬
個人
相當于打了8.3折
旅游消費券究竟價值幾何?盡管北京尚未開始使用旅游消費券,我們仍然可以從外省的實際情況來算算細賬。兩名來自上海的游客,便在網上曬出了杭州旅游消費券的體驗“賬本”。
在兩天時間里,這兩名上海游客先后游覽了“柳浪聞鶯”景區(免費),雷峰塔(門票80元,抵扣20元)、岳廟(門票50、抵券10元)、印象西湖(門票440元,抵券110元)、住宿(596元,抵券140元)、飛來峰(門票70元,抵券10元)、靈隱寺(60元)、虎跑景區(30元),同時還在高銀巷某餐廳就餐(消費88元,抵券20元)等。連同來回的車費、餐費,兩人總共消費1813元,抵券310元,實際為拉動內需貢獻了1503元。從折扣比例看,相當于平時旅游打了個8.3的折扣;從旅游景區的所在城市來說,310元的消費券帶來了1503元的消費,拉動效應為1比5。
地域
杭州月增游客五成
中國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表示,由于旅游券針對性比較強,能夠較好地刺激旅游相關行業如餐飲、住宿、購物、交通,在產業鏈上出現“乘數效應”。
杭州旅游消費券發放僅1個月,拉動效應已初步顯現;攜程旅行網相關數據顯示,3月前往杭州旅游的人數同比去年增長50%,此外,千島湖、臨安等大杭州板塊景區,旅游人數亦放量大增,同比增幅最高達100%。
攜程旅行網度假業務總監唐一波透露,目前參加杭州自由行的客人,大多在出行前仔細閱讀了使用說明,做好了周密計劃。他分析指出,一般而言,4月起才正式進入杭州旅游旺季,由于杭州旅游局不斷簡化結算手續、加強商家培訓、規范使用流程,大大方便了游客的使用;同時,大幅優惠更刺激了游客的出行意愿,從而強勢拉動整個大杭州地區的旅游消費。攜程杭州游提前火爆,除了自由行方式日益普及的因素影響外,近一半的增量來自于旅游消費券拉動。
意見
用券未必省錢
“有工夫申請消費券,還不如研究研究打折機票!泵磕甓家糜稳拇蔚母吲勘硎荆严M券用在身邊的旅游項目還可以考慮,但如果是遠途旅游,現有的幾款消費券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實惠。
“11個景點聽起來誘人,但真要都去一遍,住宿費、交通費要花多少錢?”高女士算了這樣一筆賬,以成都旅游一周計算,住宿費、交通費就需要超過2000元,而省下的門票錢只是幾百元,對于沒有旅游打算的人,這點優惠并沒有多少吸引力,“平時喜歡自助旅游的不在乎這點優惠,平時不旅游的人,即使有消費券,花的錢也要比跟團走多。”
而各地旅游消費券的發放情況,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高女士的想法。攜程旅游網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雖然“杭州旅游消費券”在該網站免費發放,但從北京出發的杭州線路銷售情況來看,消費券并沒有帶來拉動作用。
“每消費40元,可使用一張10元的旅游券。按照這個條件,加上往返路費,要把這300塊的杭州旅游券花完,得貼上三四千塊,噱頭!”北京一位市民在網上評論說。杭州翠筠青年旅舍的工作人員介紹,杭州旅游消費券發放后,約有一半旅客會使用消費券,不過其中大多數旅客來自長三角地區,北京旅客似乎并不了解消費券的使用。
“優惠力度”換“消費欲望”
“旅游本來就不是基礎消費需求,想讓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錢掏出腰包,恐怕很難做到! 動輒上億元的消費券額度,讓人覺得各地旅游部門是動了真格的,不過消費券究竟會產生擠出效應還是乘數效應,仍沒有定論。
“除非消費券能打5折或更低,我才會重新考慮出游計劃。” 高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網友的意見,想要消費券真正起到作用,最好的辦法還是用“優惠力度”換“消費欲望”。而優惠范圍和配套設施的優化,也是公眾關注的重點,“越多的景點和酒店加入優惠范圍,越能讓人產生消費的欲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