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名男嬰出生幾分鐘后就懂得叫爸爸,數分鐘后再叫媽媽,產房內的醫護人員都大為驚訝。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生認為,這是胎教的功勞。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17歲的巴熱耶娃,日前在諾里而斯克一所醫院分娩,順利產下兒子斯捷潘。沒想到孩子出生幾分鐘后,竟然立即開口叫“爸爸”,數分鐘后再叫“媽媽”。第二天,巴熱耶娃告訴兒子,爸爸即將來探望他們,斯捷潘竟然回答說:“誰?爸爸?”
醫生:行醫23年未見過
給巴熱耶娃接生的婦產科醫生帕諾娃證實,她親耳聽到斯捷潘說話,并表示在產房行醫23年以來,都從未見過這種情形。她說:“初生嬰兒不會發出如此復雜的音節。”她相信這一切得歸功于胎教,她說:“胎兒在腹中就能學習,如果母親與胎兒說話、和它玩耍,當作它已出生一樣,那么胎兒出生之后多數聰慧。”(曉詩)
反方:醫學界質疑其真實性
報訊 有兒科醫生指出,對嬰兒剛一出生就會說話一事感到不可思議。香港的一位謝醫生認為,一般來說,嬰兒要到一歲才會懂得說爸爸和媽媽,初生嬰兒的兒語可能因為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意思,未必是有意義的對話。如果此事屬實,將來必會有相關的報道跟進,目前應該抱懷疑態度,謹慎對待。
另外一名戈姓兒科醫生也對此事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雖然初生嬰兒能夠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聲音,但屬于無意識的發音,嬰兒本身也不會明白這些詞的真實意思。
至于胎教的解釋,戈醫生也提出質疑,因為胎兒在腹中的聽覺并不清晰,加上無視覺輔助,根本無法辨認父母,更別提對著母親叫媽媽了。他懷疑報道的真實性。 (曉詩)
正方:胎教促進語言能力
有法國學者曾經對一些嬰兒進行過法語和俄語的比較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法語的發音反應更為強烈。美國“胎兒大學”的一個“小學生”在媽媽的肚子里經過“胎兒大學”的語言學習后,出生僅僅9周居然能對錄像機放映的節目說“哈羅”。
有專家由此認為,小生命在胎兒期就已經具備了語言學習的能力。根據胎兒這種潛在能力,只要母親不失時機地對胎兒進行認真、耐心的語言訓練,那么胎兒出生后在聽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大大超過于未經語言訓練的孩子。(宗和)
編輯手記:這是真的嗎?
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叫爸媽?如果您讀報讀到這一頁,肯定會驚嘆。但馬上又有專家在質疑了,這是不是假新聞?因為暫時無法獲得旁證,新聞又發生在異國他鄉,目前又沒有更詳細情況的跟進,在科學上又不能馬上給它來個準確的定性,所以我們也只能像“專家”一樣,抱著質疑和思考的“科學”態度,靜觀事態進一步發展。
在這個信息如潮水的年代,特別是互聯網介入傳播信息的年代,我們這些“受眾”有時還真得睜大眼睛,提高警惕,不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信息,甚至還需要加上點質疑和思考。這時您肯定會說,這對我們讀者要求太高了吧?但請回憶一下最近一兩年的假新聞事件,您還不得不同意我的說法。
凡是編得好的假新聞,都能聳人聽聞,一時露不出馬腳,自然能吸引大眾,甚至是世界民眾的關注。其背后的動機無非就兩個:金錢和名利。
比如前兩個月在國際上吵得沸沸揚揚的“13歲男孩當父親”事件,事后被爆出是英國某家報紙與事件主角一起策劃出來的假新聞。當事人的動機無疑是巨額新聞報料費和政府撫養金的誘惑,而這家媒體是為自身的利益著想。當然還有最近荒唐的“孫中山是韓國人”、“普京可能離婚”、“比爾·蓋茨在中國租房子看奧運”等假新聞都成一時熱點。
“新聞炒作”源自媒體競爭?
近年來,“新聞炒作”和“網絡造謠”似乎是大家司空見慣的事。這部分源于信息爆炸時代所帶來的媒體間激烈的競爭。我們必須批評這些懷著不良動機造勢的媒體和從業人員,但有一條是毋庸置疑的:哪家媒體的新聞不管多吸引眼球,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之后,就沒人會再買它的賬了。
面對來源單一的爆炸性新聞,如無其他佐證,我們可以像本文開頭里的醫生一樣,懷著質疑它的態度,從邏輯和經驗來分析它的真實性。如果您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線人或專家,還大眾一個有理有據的新聞事實本身,沒準能當把“新聞英雄”。
當然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媒體從業人員(包括個人)能回歸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操守,不再為惡性競爭和聳人聽聞的新聞而追逐個不停,因為他們所傷害的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受眾。(蔣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