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日益高漲的留學熱潮中,有一些學生既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出國,也對海外學習生活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就“不明不白”地出了國。如此被動地留學選擇也被一些留學生自嘲為“被留學”。
留學專家認為“被留學”主要指以下幾種情況:因為就業壓力,盲目出國留學躲避;因為父母要求,不情愿地出國留學;自愿留學、但不了解自己,隨便找個所謂熱門專業就讀。
這些“被留學”者準備或者遠赴海外求學的過程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學業不但沒有長進,個人的發展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家住山東的小韓目前就掙扎在“被留學”的邊緣,他今年20歲,他的同齡人都已經讀大二了,而他還每天穿行于人民大學各大自習室,上著各種出國考試培訓班,父母甚至為他請了家教每天輔導。他告訴筆者:“我不愿就讀國內的一般大學,又考不上人大這樣的名校,所以這兩年一直在北京租房子考GRE,特別難!不過我爸說了,出不了國也不用回家了。”目前小韓表示,會繼續考,直到對家里有個交代。
專家指出,對于非自愿“被留學”生,需要與父母溝通,重新調整計劃或者求助于專業的留學機構,進行合理的規劃;不能盲目地選擇。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現有的學習能力以及職業價值觀進行綜合評估選擇,不鼓勵不適合或不具備一定適應和學習能力的學生盲目出國。
“現在很多學生,比較喜歡跟風,比如同學都出國啦,他也想出去。至于讀什么專業,以后怎么辦,沒有多少概念。”相關留學專家告訴筆者。
就讀于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小徐,就屬于這類“被留學”人群,他目前非常迷茫。前年他看很多同學出國了,于是也“跟風”赴美留學;為了方便申請而不是基于自身愛好,他選擇了理論數學。“現在每天只要醒來我就郁悶,不想學自然學不進去。”他告訴筆者。
相關留學專家表示,像小徐這樣的“被留學”者,如果不采取措施,繼續在“被留學”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其后果是不但給家庭造成經濟損失,學無長進,畢業回來后也是毫無競爭力可言。據了解,由于當初盲目選專業的這類“被留學”者也可以根據所在的國家和學校相關政策,結合自身特點和愛好,重新選擇專業。比如美國,轉專業需要跟本專業的導師商談,一般而言,導師會先判斷學生是否真的不適合讀本專業,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個人意向來推薦適合學生報讀的專業。
龍小姐半年前從英國回北京,待業半年后,勉強在CBD一家外企找到助理工作。“今年形勢不大好,我留學的學校又不太出名,所以回來以后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優勢。”她說。她建議目前還在海外就讀的學子們,應該多找相關領域的實習機會,或者利用假期回國實習,這樣對于那些在國際上沒有知名度或者專業比較冷門的“被留學”者是比較好的經驗,“我就是因為在一個項目小組做過助理實習生才得到現在這份工作的。”
她解釋道。確實,最近幾年,由于留學人員數量增加,歸國就業人員數目也隨之增加。光憑一紙海外文憑已經很難走出就業“瓶頸”。
對于“被留學”現象,有專家指出,其問題癥結出自部分學生和家長在考慮留學時過于“近視”。他們秉持“以始為終”的心態,只將跨出國門作為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每天樂此不疲地比較著大學的排名,盤算著專業是否熱門,關心錄取通知書什么時候到手,簽證能否順利過關……這就陷入了嚴重的留學申請的誤區。
其實對學生來說,出國深造是一項帶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資。所以學生如果有了留學意向,就不但要規劃如何走進國外大學的校門,更要好好思考,是否具備充分的實力能順利走出校門。專家指出,學生除了在考試成績和語言成績上下力氣之外,還要更“遠視”些,在學術、文化適應、自我規劃等方面也做好準備。(徐阿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