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首批赴美的52位學者,是從當年報名參加全國留學生考試的14714人(實際參加考試12083人)中選拔的。當年參加確定人選的教育部干部郭懿清回憶說,這52人,如果不說他們是最拔尖的,也可以肯定地說,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
新奇與執著讓他走進清華
經過公開選拔考試,改革開放后首批赴美學者的家庭背景和以往強調的“工農出身”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人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冀復生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中共早期黨員、著名經濟學家冀朝鼎。
他于1942年出生在蘭州,是52名學者中比較年輕的。解放前夕,他隨父母來到北京,就讀于著名的北京101中學。1960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出于對這個專業的新奇和向往,他一口氣填寫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無線電系作為第一、二、三志愿。“現在看來真是太不懂事了。”冀復生說,事后才想到,這樣填報志愿,一旦失手會一落千丈。
結果,他成功地考入第一志愿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從此一生都熱愛水木清華。他在“文革”中的1968年分配到北京郵電器材廠當技術員,從事電子管制造,這使他有條件始終從事專業工作,并且成為52人中僅有的兩個直接從工廠送出的訪問學者之一。
說起英語,冀復生只在高中學了3年。進入清華,英語老師對他說,看來你的英語水平已經超過課程要求,就免修了吧。在日后的技術工作中,由于經常使用,冀復生的英語水平、特別是閱讀能力有明顯提高。1978年秋天,傳來了留學生選拔考試的消息,冀復生懷著檢驗一下自己英文能力的愿望走進了考場。考試成績超出預想,接著又順利通過教育部的專業審核,冀復生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孩子,遠赴美國。
在冀復生記憶中,首赴美國的旅途漫長而勞頓。一是大家從來沒有這么長時間地坐過飛機,二來為了往行李中多塞些日用品,每個人都盡可能多穿衣服,結果一坐進座椅就擠得滿滿的,再飛行十幾個小時哪有不累的。
到巴黎,等了7個小時才換乘美國一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這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到了供餐時間,空姐上前遞來菜單,很多人一時看不明白。也難怪這批在萬眾之中脫穎而出的學者們會紛紛傻眼,學理工科的人對外語日常生活詞匯往往不那么注意,而客機菜單上的菜名有許多來自法語,大家沒怎么接觸。尷尬之時,嫻熟英語的吳葆楨醫生站了起來,大聲告訴同行者,那菜名按順序排下來大致是牛肉、雞肉、魚等等,飛機上的飲料都是免費的,大家可以隨意要。吳醫生一語解惑,大家頓時免于難堪,紛紛放松心情各按口味點餐。
初到美國的深切記憶
來到美國,頭3個月集中學習英語。這對冀復生太重要了。過去用英語主要是為了閱讀文獻,但美國人說話幾乎一點兒也聽不懂。好在美利堅大學專教外國人學英語的教師很有辦法,授課生動活潑,使學習變得輕松了許多,冀復生對英語口語的興趣也被激發起來,語言靈感迸發。同學們由此普遍增強了和美國人溝通的語言能力。
初到美國,這個國家的富裕——最先是車如流水的高速公路和商品豐富的超市,給予冀復生強烈的震撼,使他產生發自內心的渴望,希望自己的祖國有一天也同樣發達——30年后今天的中國,這些果然都有了。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熱情友好也成為冀復生美好的回憶:到超市買了東西的中國學者,手上提滿口袋在街上步行,常有美國人主動幫忙,讓他們搭一段順路車。
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的震撼
然而,結束了語言培訓,來到康奈爾大學學習,更深地融入美國的大學生活,冀復生感到更加震撼的是這個國家的科研管理。一是各種服務的充分社會化。冀復生出國前搞過實驗,所有的條件,大至儀器設備,小到元件、試劑,都要自己奔走準備,他常常為此跑遍北京。而在美國,往往只打出幾個電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震撼之二,是這里自由、活躍的研究氛圍,以及科研資源的充分共享。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的科技領先不是憑空而來的。使冀復生感到困惑的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全國一盤棋”,卻沒能充分實現共享、協作,在美國反而做得比較順暢。他感到,也許更應該派人到美國研究這些現象后面的機制,如果我們能夠實現高度的社會化服務,國家前進的步伐也許要快得多。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引發中國學者的深深思考。冀復生特別感謝美國的華裔教授們。還在華盛頓英語培訓時,康奈爾大學電機系知名教授顧慰華了解到冀復生和施雁旸的研究興趣后,不顧某些對華抱有成見者的警告,主動表示歡迎他們前來自己的實驗室。不僅如此,顧教授夫婦為一批又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安排住房,周末或假日安排他們與美國人或華人聚會,到紐約等地旅行,使他們盡快熟悉美國環境。顧先生的父親,是老一輩電機科學家顧毓琇教授,這對父子對祖籍國懷有深厚感情,用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大陸莘莘學子。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冀復生回憶當年的留美生活時強調說:“今天,我們國家日益強大的時候,海外華人學者的貢獻是不應忘記的。”
我盡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學習期滿,盡管對留學生活充滿感激之情,冀復生卻一天也不愿意多留,他希望趕快回到親愛的祖國,將所學投入所用,親身融入現代化建設的洪流。
冀復生回到了自己先前所在的工廠,不久調到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985年,冀復生調入原國家科委,參加了國家“863計劃”的啟動和實施,并參與了我國若干重大科研項目的策劃和管理。上世紀90年代末,冀復生擔任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科技參贊,又一次來到他熟悉的美國。2002年底任期屆滿回國。
回顧30年前的留美經歷,冀復生認為對他一生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在原國家科委和科技部工作期間,他把為科學家提供盡可能完備的社會化服務確定為自己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年輕一代持續努力,但我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結束訪問時冀復生這樣說。(錢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