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今天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0個專家組織、培訓機構、科技企業、留學生組織參展參會;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共有4300多個機構和單位參展參會。
7日,記者在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采訪中發現,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海歸”,他們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他們的事業或企業、合作項目往往跨越東西方,或者是國內外,他們的思想意識已經從過去“人回國服務”轉變為“智力為國服務”,這一群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的特殊新人才群體,使得人才流動呈現環流現象,海外留學人員由“海歸”轉變成為“海鷗”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企業扎根國內與海外兩個土壤
加拿大華人信息技術協會會長邵青山從加拿大趕回國參加本屆人才交流大會。他告訴記者,從1988年出國,先后在德國、美國、加拿大學習生活,看到我國經濟不斷騰飛,政府對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從我們協會來說,有回國創業這一想法的人幾乎占了100%,幾乎所有在國外有企業的人都努力嘗試在國內辦企業,但我回國創業的理想已經開始實施了。”他告訴記者,去年4月,他在杭州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軟件外包公司。他表示,明年春節后公司就能落戶深圳,目前正與深圳職業技術學校、深圳大學等學校洽談合作,將適應就業、職業的技能培訓提前帶進校園,為企業培養可用之人。
“準確來說,我更想成為一名‘海鷗’,而不是‘海歸’”。邵青山說,如果單純回國創業,企業將逐漸本土化,失去國際化背景對企業發展不利,將企業扎根國內、海外兩個土壤,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海鷗”現象已較普遍
旅美科技協會有8000多名會員,該協會理事會主席沈陸昨日告訴記者,“海鷗”現象在該協會已經非常普遍,國際人才的流動、智力的輸出引進,早已不是單一的“海歸”模式。
沈陸介紹說,旅美科技協會會員有回國創業意愿的人至少半數以上,甚至更多,而且不少人已成功回國創業。他拿出手里剛收到的名片告訴記者:“你看,這些都是我們協會會員回國創辦的企業,廣東、深圳就有10多家,內地也有很多。”他表示,這些“海鷗”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保持在國外的企業或工作,回國尋找機會,條件成熟后創辦國內公司。特別是當前國際經濟危機,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情況下,這一趨勢更明顯。
“回國創業并不是唯一的模式。”沈陸表示,更多的海外留學人員已經轉變想法,用“才”為國服務。比如說,采取項目合作方式,或者短期講學,通過一些協會為企業、政府機構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
企業國際化促“海鷗”數量增 北美在線總裁葉軍也是早年留學海外的學子,在國外企業擔任過高管,2000年以高級技術人員、專家身份回到北京,后自己創業,2006年再次前往多倫多創辦自己的企業,這些豐富的工作經驗,讓葉軍得出一個結論,“海鷗”特殊的身份適應企業國際化發展需求,反之也促使更多的“海鷗”產生。
葉軍表示,海外留學人員有國外學習、工作的經歷,對國外文化及企業經營管理比較熟悉,語言溝通也不成問題,對正進軍國際市場的國內企業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人才,加上“海鷗”可以自由往返國內外的身份,使得這一人群更為特殊。他還舉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案例:“我以前所在的一家公司,一位副總裁想申請簽證考察國外市場,經過幾個月時間努力,最后竟然被拒簽了。但如果是‘海鷗’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今天董事會出臺決定,晚上就可以動身。”
人才環流成為趨勢
海外博士專家聯合會執行副主席楊恒博士介紹說,聯合會有300多名博士,一些博士回國創業后,也常與協會保持聯系,將國內的經驗帶到國外。他認為,過去大家關注更多的是“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雙向的人才交流形勢已經落伍,在“海歸”與“海鷗”并存,“海鷗”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人才環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
他表示,應該鼓勵更多的“海鷗”出現,這些國際型人才會不斷往返國內外,將智力、技術、經驗帶到國內,服務企業和政府、機構。“我們正在建一個海外博士專家庫,隨時可以聯絡到300多位博士,可以提供智力需求。比如目前我們正與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等合作,隨時為市政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為學校提供學術交流等需求。”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學家工程師協會副主席張明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協會有200多名會員,都是在生物、環境、農業、醫藥、衛生等領域取得成就的博士、專家,其中60%的會員非常希望回國創業,認為回國發展機會更大。但他認為,在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徹底回國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以“海鷗”的形式,讓留學人員留在國外,及時向國內傳遞科學前沿信息,可能更有助于追趕世界科學前沿。(羅雪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