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11月14日文章,原題:偷取科學家
近15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實施“人才流入”計劃———從美國吸引頂尖科學技術人才回國,并已取得成效。創建于2003年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即是其中一項重要成就。不再聽任美國籌款壓力的擺布,也擺脫了中國國有研究機構的陳詞濫調,這里的研究人員表示,在中國政府資助下,他們的實驗室環境甚至超過了他們對美國的預期。這是切實體會,因為20多名成員都曾留學美國。
30年前,當鄧小平開啟經濟改革時,他就洞悉了人才引入不可避免。多年來,中國遭遇了嚴重的人才流失。截至2008年下半年,在1979年后出國留學的約140萬人中只有39萬回國。但如今,鄧的繼任者們正竭盡全力吸引最優秀人才回國!昂w將成為一種創新催化劑”,歐美同學會的亨利•王輝耀說。
實際上,北京將創新視為經濟調整的靈丹妙藥。利用其世界級的教育背景和通曉英語(的優勢),海歸是創建能提升中國經濟食物鏈的公司的關鍵所在。政府正為這些海外中國科學家、金融專家和管理人才提供優越的工作機會,還有“歡迎回國”的百萬元安家費。
誠然,從本質上講,創造力并非通過從上至下的強制性措施就能奏效。盡管西方對中國的龐大科學規模和工程梯隊表現得神經兮兮,混亂無序依舊在制約著中國學術和研究領域的創造性思維。如今,中國撰寫的論文數量超過日德英的總和,每年頒發的學位比美印之和還多,但這些領域的質量標準仍是個問題。
其實北京希望回國人員有助于創建一種創新氛圍濃厚的環境!八麄兌弥R產權需要保護,知道如何按照國際規則行事。他們將起到帶頭作用并向領導層提供政策建議”,美國留學歸來并創建了為高層決策者撰寫公文的“海歸智庫”的亨利•王表示,在禁止外國媒體報道2008年3月拉薩暴亂后,有影響力的歸國人員建議政府取消此類限制。此后,外國記者在四川地震和烏魯木齊騷亂方面有了更多報道權。
雖然沒人能在一夜之間改變中國混亂的學術系統,但許多回國人員都為所在的大學科系、實驗室和企業引進良性程序。盡管海歸們對這種增長的貢獻很難量化,但他們的作用舉足輕重。迄今為止,海歸們在學術和商業領域表現得最為搶眼,但他們也已開始滲入政府機構。一位官員表示,除了創新,海歸職位的變遷亦在改變著中國文化。(梅琳達•劉 王會聰/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