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深入,出國留學也正在享受其所帶來的無比快捷和便利這兩大優勢。早在2004年,澳洲就開始試行E-visa(電子簽證),并于2005年廣泛推行。澳洲這一簽證政策的實施,使得該國留學簽證一直以快速著稱,近期在深圳地區更是突破了五天獲批的紀錄。
英國政府也將把學校對留學生頒發的書面錄取簽證函變為電子錄取通知書,使得英國啟動簽證計點積分制步入第四階段,這個階段將采取電子錄取通知新方式,以提高簽證效率。
而美國也不甘人后,近日決定,自今年3月1日起,在線無紙申請非移民簽證將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及領事館投入使用,通過互聯網進行簽證申請將替代傳統的紙質材料和表格。
美國:無紙申請從3月1日起實施
美國駐華使館近日公布,自今年3月1日起,在線無紙申請非移民簽證將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及領事館投入使用,通過互聯網進行簽證申請將替代傳統的紙質材料和表格。此政策將讓深圳心儀美國留學的學子們大受其益。
據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有近50萬人獲得美國非移民簽證,與上年相比,增幅超過5%,其中約20%的人前往美國大學學習。深圳地區美國留學更是呈現“一邊倒”的火熱現象。而回溯到1979年,美國駐華使館僅僅頒發了4700個非移民簽證,其中770人為學生。在僅30年的時間里,中國赴美人數增加了100多倍。不僅如此,現在赴美國學生簽證通過率比較高。去年美國簽證率穩定在98%以上,因此,要順利通過面簽,前期的準備工作要做足:
一是學生學習計劃必須清楚,包括所學的專業、課程、學校、發展計劃;
二是家庭的資金要足以保證學生在海外的學費和生活費,最好請專業人士指導準備家庭的收入存款的清單,做到真實可信;
三是簽證官會從學生是否申請移民或者學生是否有親屬在美國等來判斷其有無“移民傾向”,就算是判斷的結果是有,只要學生提供的學習計劃足夠完善,留學資金籌備充足,還是有可能通過面試的;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面簽時一定要自信,清晰表達自己的學習計劃,讓簽證官信任自己只是純粹去美國求學;最后,對簽證官提的問題,不能不懂裝懂或者答非所問。
英國:書面錄取簽證函將變為電子錄取通知書
從本月底起,赴英留學簽證的申請將啟用新規則,英國學校對留學生頒發的書面錄取簽證函將變為電子錄取通知書。
這是自去年2月22日起,英國將啟動簽證計點積分制步入的第四階段,這個階段將采取電子錄取通知新方式,以提高簽證效率。學校對學生頒發的書面錄取簽證函將變為電子錄取通知書,新的電子錄取通知書會幫助包括英國邊境事務管理署、學校等在內的相關機構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申請的情況,同時進一步打擊那些通過偽造材料的手段申請學生簽證的情況。
根據英國官方機構統計,去年英國實行新簽證制度后,申請留英的中國學生數量再破紀錄,僅去年4月到9月,就有32854個中國學生獲得了英國邊境管理署發放的簽證,比2008年增加了40%。中國學生的通過率達到92%。
英國吸收中國留學生的態度相當積極,但總有一些學生申請失敗,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大多數失敗者的問題在于不是直接申請英國的正規大學,而是選擇去讀語言學校。之所以被拒簽,是因為簽證官會認為學生沒有明確的專業(或方向),學習動機不明,赴英留學理由不充分;
二是正在國內正規大學學習的在校學生,因為簽證官難以理解,既然已經在正規大學學習,為什么突然想出國留學?會懷疑學生有移民傾向;
三是資金來源不明。有些家長確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但他們沒有工作單位,沒有屬于自己的正式注冊的公司。簽證官會懷疑他們的錢是臨時借來的;
四是有些學生做假材料和說謊。他們將被禁止進入英國的時間可能長達10年。
澳洲:最快五天獲簽
澳洲從2004年開始試行E-visa(電子簽證),并于2005年廣泛推行。雖然電子簽證大大縮短了簽證時間,但學生也要留足簽證時間,以免耽誤入學。
在深圳地區,澳洲留學電話調查概率明顯大幅度上升趨勢,不容忽視。電話調查雖然是抽查,但在能否成功簽出中卻占有60%以上的比重,對方可能對學生的同事、家長甚至本人進行電話調查,所以必須重視。
不僅僅是因為內審的原因,還由于澳洲移民局打擊虛假材料力度增大。對于前一陣中國銀行所做的“以少貸多”留學貸款的查處力度明顯增大,做到逢案必查,要求提供銀行的分行地址,打電話核實賬號信息等等,準備不充分的學生遭遇拒簽。“以多貸少”也受到調查,不過由于符合政策,經過調查很快可以下簽。要避免因電話調查而引起的拒簽,需掌握三個要素:
一是提供的材料需真實,簽證官都會仔細查閱提交的資料,并根據材料對申請人或與申請人有關聯的人提出相關的問題,只要材料是真實的,簽證就可過關;
二是提供電簽的留學中介提前把關,一些具有相當經驗的留學中介,規定要對學生做模擬調查,在調查中對核心的問題會強化提問,幫助申請人提高應對心理素質,不至于太緊張而答錯問題;
三是家長或聯系人在回答電話調查問題時要注意,對方問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胡亂自我發揮,講多錯多。(焦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