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留學的群體愈發龐大。留學對于年輕的孩子們來說,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挑戰,更是涉及身體、心理等承受能力的一系列考驗。那么,在留學前,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文化適應不良
14歲初到英國時,張毓完全適應不了當地文化。語言交流障礙,生活習慣迥然不同,這都讓年幼的他覺得無所適從。“當時,讀了不到兩個月,我就堅持不下去,哭著鬧著要回中國。”如今已經從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的他回想起當年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張毓認為,如果不是父母果斷地選擇退學回國,那么現在的他很可能已經成為文化適應不良的犧牲品。“在英國讀書期間,我看到不少留學生因為這樣的原因,從開朗活潑變得郁郁寡歡,甚至患上了抑郁癥。”他透露,自己在研讀碩士期間,有一名同班中國學生就因為實在不習慣當地的文化而最終無法堅持學業,讀了不到半年就自動退學。“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作為過來人,張毓深知留學前做好心理準備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只有在留學前對目的國做好充分了解,并對自身心理狀況進行足夠的調適,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活。
心理咨詢師Yvonne認為,出現文化適應不良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較內向,在國內時可能就在人際交往等方面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一旦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卻沒有做好足夠充分的準備,那么不同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就會讓他們感到更加無所適從。”Yvonne表示,有些家長會誤以為讓孩子出國留學,就能夠激發起他們主動積極進行人際交往的興趣,提高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孩子不僅很難靠出國擺脫困境,往往還會出現嚴重文化適應不良的狀況,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
親子交流障礙
其實,在留學生中,“被留學”的學生數量也不少。在心理咨詢師Yvonne眼里,這批學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狀況的人群。“具有主動留學愿望的學生通常都會對自身具有一個更加明晰的計劃,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融入當地社會的心理準備內容。但是,對于那些受到家長影響而選擇留學的學生來說,可能留學的心理準備就不那么充分了。”也正因為如此,在留學生群體中,由親子交流障礙而引發的問題也不少。
許先生在送兒子去日本留學時,特地關照在日本的朋友幫著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但不到三個月,朋友就打電話告訴他,孩子“失蹤”了。為此,許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特地請了一個月的假,飛到日本四處尋覓小家伙,可沒想到剛停留不到一個星期,太太打電話告訴他,兒子已經回到上
海的家中。“招呼也不打一聲,就給我玩失蹤,回到家我生平第一次打了兒子。”任憑年過半百的許先生好說歹說、軟硬兼施,兒子都不愿意再去日本留學,鐵了心要留在國內讀大學。
留學專家鄒韶軍認為,如今出國手續簡便,跨出國門求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但出現種種問題的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在那些自己不愿意出國,卻被家長逼出去的留學生群體中,出國后尤其容易出現被動學習、自理能力差等問題,進而引發親子交流障礙。”對于出國留學的決定,專家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進行商議,這樣也可以幫助雙方做好全方位的心理準備,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留學生活。
切忌大包大攬
鄒先生認為,如今很多家長或留學生存在盲目跟風留學的心態,而這非常不利于雙方做好留學的心理準備。“有些家長一味要求孩子在留學期間,要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績,并且往往以昂貴的學費‘要挾’孩子,這會給留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只敢報喜不敢報憂,在外又很難尋求到足夠的支持。”因此,他建議家長在孩子留學的事情上,不要太大包大攬,最好還是充分尊重孩子個人的決定,并且事先評估孩子的適應能力、行為習慣、交往能力等,而不要盲從。
留學生張毓表示,自己14歲就成為小留學生,其實也是父母“助推”的。“父親有一名同事的女兒留學英國,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于是他也就動起了送我出國讀書的念頭。”在他看來,現在很多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最優秀的,于是就會習慣以自己的眼光來“塑造”孩子,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感受,自認為給孩子很多愛,效果卻適得其反。“像我的父母還算比較民主,當我直接表達出這種反感,跟他們據理以爭時,他們還會聽取我的意見;但對于權威型家庭來說,如果孩子不愿服從父母對自己的安排,又只能選擇消極抵抗,那么就很容易發生種種問題,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心理疾病。”他表示,自己曾經失敗的少年留學經歷也讓父母了解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在自立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夠真正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出最正確的留學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也許在留學的心理準備上,家長要做的調適與留學生本人相比,還要更多”。(夏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