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是老一代留學生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情懷。現在的海外學子也帶著無限感慨登上歸國的飛機。很多留學生充滿朝氣和憧憬,期待在國內的大好環境中大展宏圖。
有一位青年學者說過:“在國外雖然工作和生活條件優越,但是發展前景遠不如國內廣闊。我在國外的發展就是伸手可及的天花板,而回到國內創業則像萬里晴空。”筆者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但也可看到這樣的新聞見諸媒體:海歸回國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變“海帶”;因學術背景不高,難找到好工作的海歸屈為“海草” 等。
對海外留學究竟值不值,或是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應享受何種待遇的討論,更是激烈熱鬧。那么,把青春交給留學的學子們究竟帶什么歸國呢?很多人在思考著,和我同在法國留學的同學、朋友們給出了各不相同但豐富多彩的答案。
許多留學生回國都帶著重重的行李,帶回珍貴的外文書籍和厚厚的學習筆記,帶回跟隨了自己多年的物品,給親朋好友帶回藝術品等禮物。除此之外,還有這許多收獲:
●學術收獲
在學術和工作方面的收獲是留學的主要所得。法國的指導老師嚴謹認真,提倡在學術上不能簡單地接受他人觀點,要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和探索的思維方式做研究。
對他們的研究方式,剛接觸的時候有些不習慣,他們喜歡思考而不輕易做實驗,崇尚用最少的實驗得出科學的結論。對使用的公式和原理往往從最基本的開始推導。主張具有原創性方面的思考,而不是拿來主義直接用。注重基礎的夯實和完善,崇尚通過周密的思索去質疑和創新。
此外,對國外的科研狀態有了更客觀的認識。過去看到國外的科研工作者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常常認為是實驗設備先進,然而事實并非全然如此。國外有些實驗室條件也很普通,只是較重視思想交流和資源的共享。很多科研工作者在艱苦的實驗室條件下也做出了很多好成果。
●對教師職業的新理解
有位女博士,當初出國的目的主要是想畢業后留高校任教,獲得一個穩定而體面的工作。現在她更堅定了回國任教的想法并對教師職位充滿期待,但其想法已發生了很大改變。她說看到法國的教授每天都堅持看文獻、做筆記,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博士生。對新來的學生,從大型實驗設備的使用到打印機都是教授親自詳細講述,并常常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討論專業、生活的態度等問題……這些都給她很多觸動。
這位博士說,她將憑著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懷著對生活的信心,很樂意成為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也很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同學們分享,和學生一起進步。
●更多感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出國了,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恩;出國了,發現那么多可愛的“老”中國留學生們,總會盡自己所能,來指導和幫助年輕的后輩;出國了,中國駐法大使館教育處針對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問題舉辦很多講座;出國了,海外學子說碰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沮喪甚至想放棄,但老師和同學、朋友們總是給予鼓勵和支持,給了很多前行的力量;出國了,外國朋友的一句中文“你好”,讓我們這些海外學子感受到祖國繁榮昌盛走向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榮耀,對祖國母親有了更多惦念。同時,那股溫暖也帶來力量,心中暗想,要更好地回報祖國母親。
●一身廚藝
對留學生活給人帶來的收獲,大家感受頗多,但“做飯的手藝”提高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很多80后、90后的留學生,過去在家都是寶貝,除了學習,基本什么都不用自己干。吃飯有食堂,周末把臟衣服拿回家。而在國外留學,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每天自己做飯,買東西看價格,自己去辦理各類手續等。一些租住在別人家里的海外學子,也鍛煉了與人溝通的能力。還有的留學生,假期打工從餐廳的洗碗工到切菜工,最后成為主廚的助手……
●更強責任感
留學歸來還帶著一份使命感和自信!
在國外接受了系統的科研訓練,擁有更多的成熟和能力,也有了更多信心。在留學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朋友,我們一直學習著、思考著,也努力著。現在學成回國,祖國有著大好環境和很多機會,我們看到自己優勢的同時也認為自己該承擔更多責任,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海外求學、訪問不只是成長的過程,而且更是一個新的成長起點!
這段留學經歷,將對留學歸國的學子們的人生道路、學術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年輕的我們,心里裝著“大家”,也裝著自己的“小家”,帶著雄心和責任感,將用真誠熾烈的青春努力書寫燦爛的人生!唱著“心中的歌”,朝著祖國、人民需要的方向,帶著自信開始新的征程!
曾惠丹,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獲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瑪麗·居里”行動計劃支持在巴黎第十一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曾惠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