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防科研工作者,愛國就是每一個數據,每一張圖紙,我們必須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實踐‘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宗旨。”十八大代表、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設計師、國家863計劃某重大項目專家組組長聶海濤,身上有一種很強的使命感,“如果國家民族需要的時候,我們研發的裝備拉上去卻頂不住,那就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不負責任。”
參加工作26年以來,正是這種強烈的使命感,不斷鞭策聶海濤在國防科研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32歲就成為同行中最年輕的自然科學研究員,并被推薦為國家863計劃某重大項目專家組責任專家,殲10飛機、梟龍飛機都留下了他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沒有強大的國防,就不會有安寧的發展環境。”聶海濤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從一名普通的設計員成長為研究所獨當一面的科研領軍人物,他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他熱愛的事業中。甚至在因病手術后必須靜養的日子里,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每天要詢問自己所負責項目的各項進展情況,而術后僅一個月,他就執意前往條件艱苦的試驗地點,面對家人和同事的反對,聶海濤說:“這是我們花了那么多心血一點一滴做起來的項目,我作為團隊負責人能不去嗎?”
在聶海濤和他的團隊不斷努力下,一個個項目從無到有,從研制起步到成功,在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國家863計劃某重大項目中,面對橫跨兩大技術領域、沒有范例可循的難關,聶海濤勇擔重任,與項目團隊一起創新探索高技術快速研發管理新模式,吸納全國9個部門、100多家專業機構的力量,瞄準國際技術發展最前沿進行技術攻關,很快取得開創性的技術突破。項目最終取得圓滿成功,為推動我國航空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聶海濤在不斷創新開拓的同時,還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和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統一組織領導下,和項目團隊一起開展了多型無人機研制工作,為我國高端無人機的研制以及整系統出口做出了突出貢獻。翼龍無人機就是其中之一。因為貢獻突出,聶海濤榮獲國防科工局“軍貿國際化開拓貢獻獎”。
隨著一個個項目取得成功,聶海濤所在的團隊也由當初的8人發展到現在的上百人,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0歲,年輕人比例大于三分之二。為了在團隊中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聶海濤大力推行技術民主,倡導廣開言路,鼓勵年輕同志對新技術、新領域的探索要“大膽設想、敢于創新,不要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同時還經常組織開展適度的競爭性活動以促進技術創新。
“我依然記得殲10飛機首飛時,我在機場激動得流下眼淚,那是中國兩代航空人夢想的結晶。”聶海濤說,“中國的國防科研事業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些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
為了更好地培養團隊年輕人,聶海濤將給予他個人的獎勵,拿出來在團隊里設立一個基金,一個叫“伯樂獎”,獎勵帶徒弟的老同志;一個叫“駿馬獎”,獎勵年輕同志,鼓勵老帶新。不僅如此,聶海濤還大力推行讓有能力的年輕人走上管理崗位,培養他們的大局觀和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整個團隊中打造富有活力的人才梯隊建設。
在聶海濤的帶領下,研究所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嶄露頭角,在各種項目中挑起大梁。聶海濤所帶領的團隊被上級機關評價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優秀人才隊伍,他們是中國航空事業未來發展的寶貴財富。(記者江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