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殲-15戰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起降的消息剛剛傳開,部分境外媒體就迫不及待地質疑和詆毀,稱中國艦載機完全是“山寨”國外戰機。這種看法毫無根據且“酸”意十足。
這樣的質疑不足為奇,因為從電視畫面中可以看到,還未完成機身涂裝的殲-15氣動外形確實與某型俄羅斯戰機看上去很像。這樣的質疑也可以理解,畢竟中國用了比西方國家短得多的時間就初步掌握了航母艦載機的研制和起降技術。要知道,殲-15起降成功距離“遼寧”號正式服役僅有兩個月的時間。
每當中國國防工業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總會有人給中國的武器裝備貼上“抄襲”的標簽,貶低中國武器裝備的技術和作戰性能,試圖證明中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有“原罪”。
需要承認的是,過去由于經濟實力和技術儲備的不足,加上自主創新能力的缺乏,中國曾主要依靠進口戰斗機等其他“洋貨”來推動裝備的現代化升級。但這完全不足以成為抹殺中國人不斷努力學習借鑒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借口。
一些媒體看得到殲-15的氣動外形,他們卻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在殲-15發動機、火控系統、電子系統和其他關鍵組成部分的研制過程中,中國科研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努力,甚至生命的代價。
經過幾代航空工業者的努力,中國已經在渦扇發動機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性能的國產戰斗機,已經開始配備完全獨立研制的國產“心臟”。
就在中國人為殲-15首次航母起降成功而歡呼雀躍的時候,殲-15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完成起降任務后突發心臟病辭世。西方的一些媒體難道還看不到中國人為自主研發嘔心瀝血的努力嗎?
提醒那些一再質疑殲-15“抄襲”的媒體,千萬不要低估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潛力。
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年代,就研制出原子彈、核潛艇和人造衛星。近年來,在西方軍事禁運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照樣實現了包括隱形戰斗機、載人航天工程在內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毋庸置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相互學習、借鑒、吸收融合的歷史。中華民族曾創造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四大發明”,不僅向全世界傳播了技術,還為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和相互學習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四大發明”歷經世界各國的改良而不斷進步,如今依然為人類服務,歷史上沒有人指責其他國家“剽竊”中國;而當中國學習外來先進文明并產生新的成果時,為什么卻常常遭到質疑甚至中傷呢?
一些人長期保持對華頑固的敵視和防范態度,不斷制造所謂“軍事間諜案”、“技術剽竊案”,試圖加大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控制,妄圖遲滯和阻礙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前進的步伐。
如今,在中國積極的推動下,中外軍事互信不斷增強,軍事交流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同時,一些軍事大國為鞏固其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強國地位,對中國的防范和技術封鎖有時候反而變本加厲。
因此,中國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創新發展軍事理論為先導,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說,中國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中國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中國軍隊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將一如既往同各國加強軍事合作、增進軍事互信,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事務,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記者顏昊 胡龍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