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八日電 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二十八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國并不存在典型意義上的通貨緊縮。
文章說,自二00一年十一月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連續十四個月下跌,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國已出現通貨緊縮的結論。典型意義上的通貨緊縮一般應同時具有以下三個特征:商品和勞務價格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經濟出現衰退(GDP連續兩個季度以上出現負增長)。當前,中國物價水平雖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貨幣供應量卻在持續上升,一九九八-二00二年狹義貨幣M1的年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十五左右;經濟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因此,不能僅根據物價總水平的下降就斷言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
文章說,當前中國物價下降的水平總體上還處于基本正常范圍。從理論上講,物價漲幅在正負百分之一之間,均可視作物價穩定和正常。以二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二00二年十二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九十九點八,僅下跌百分之零點二,遠低于同期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百分之一點八的幅度。
文章認為,從影響當前市場價格下降的因素看,主要是良性因素,即更多的是受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影響,受來自開放擴大、改革深化的影響。就主要短期因素而言,一是加入WTO后,平均關稅稅率普遍下調,關稅總體水平由二00一年的百分之十五點三降到二00二年的百分之十二,涉及商品稅目五千三百多個,降稅涉及面達百分之七十三;二是近年來,國家加快了電力、交通、通信等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步伐,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規范了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定價程序,初步遏制了教育亂收費、藥品價格和農村電費虛高等的勢頭,使政策性提價對居民消費價格的拉動作用大為減弱。服務項目價格漲幅從幾年前的百分之十縮小到二00一年的百分之七,二00二年進一步回落到百分之一點八。從長期因素看,效率的提高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外國資本來華投資增加。外國企業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與中國充裕的勞動力相結合,使得中國社會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企業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化,市場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加強,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