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一“靜”讓身處貌似平靜的巴格達城里的記者感到隱隱的不安:“動”,指的是俄羅斯開始大規模撤離駐伊工作人員,并要求駐巴格達的所有俄外交官進入待命狀態;“靜”,指的是不論是巴格達城里,還是從巴格達到科威特、驅車600多公里都看不到更多的戰爭準備跡象。
家屬急撤巴格達外交官開始待命
2月28日,記者看到這樣一條消息:由于美國很快將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俄羅斯駐巴格達外交官家屬和大部分工作人員已在政府建議下撤出伊拉克。俄駐巴格達大使館發言人28日在接受俄國際文傳電訊社電話采訪時透露,除留下5人繼續工作外,所有俄羅斯外交官親屬、使館工作人員、商務代表都撤離伊拉克。一名俄羅斯使館工作人員稱,使館學校已經關閉,老師和學生都回到了俄羅斯,但目前還沒有關閉使館的計劃。
記者對此消息頗為關注,因為巴格達的外國人,數俄羅斯人最多。這是因為伊拉克雖然自海灣戰爭以來在國際社會普遍受到孤立,但俄羅斯卻一直維持著和伊拉克密切的經貿聯系。而且,伊拉克與前蘇聯就保持有良好合作關系。許多伊拉克的工業設施都是前蘇聯援建的。2002年8月17日,伊拉克駐莫斯科大使阿巴斯·卡拉夫表示,俄羅斯將與伊拉克在9月初簽署新的經濟合作協議。該協議的金額高達400億美元,涉及石油、灌溉、農業、鐵路、電力以及其它交通領域。當日,俄羅斯外交部拒絕對俄伊新經濟合作協議進行任何評論,等于俄方默認了卡拉夫的言論。400億美元相當于俄羅斯現在一年GDP的10%。為落實方方面面的合作,在伊拉克的俄羅斯石油專家、公司代表、商人和技術人員加起來有800人,人員之多堪稱巴格達之最。因此,俄羅斯僑民的動向成為記者關注的焦點。不過,讓記者感到有些奇怪的是,撤離消息公布后,巴格達的俄羅斯人及其外交官似乎沒有大動靜。
3月4日,駐巴格達的一位俄羅斯高級官員私下向記者透露說,大規模撤離將立即進行,初步時間定在3月5日到6日之間,俄羅斯航空公司的數架大型客機將直飛巴格達,將800名俄羅斯商人、技術人員、公司代表全部接回國;3月10日至15日,駐巴格達的俄羅斯外交官進入待命狀態!
有6條撤離路線可行的只有1條
這位官員透露的消息不禁讓記者陡然緊張,俄羅斯如此大規模撤離其人員意味著局勢進一步趨于緊張,而且這也涉及到各國駐巴格達僑民、外交官、新聞從業者和聯合國人員在非常情況下撤出巴格達的問題。
理論上,撤離巴格達有空中和地面6條路線可走:空中,由于美英在伊拉克南北設立了所謂的“禁飛區”,并且有言在先,誰要不顧禁令飛行的話,打下來不要怪罪!所以,真正敢走空中航線的還真只有俄羅斯航空公司。實際上,也只有俄航這么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與巴格達的正常航運,所以包括聯合國駐伊工作人員在內都沒有從空中撤離的可能;往北往西,巴格達倒是有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路線,但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邊境據稱已關閉,所以此路不通;往南,巴格達通往科威特的公路狀況倒也不差,600多公里的路程跑起來挺快,但伊科處于敵對狀態,所以南撤的念頭也只能打消;再有就是巴格達通往敘利亞和約旦的高速公路了,這兩條公路路況差不多,通往敘利亞的甚至比前往約旦的要近一些,但由于諸多原因,多數離開巴格達的人往往選擇走巴格達至約旦的高速公路。雖說這條路被有些人形容是“生死之路”,但實際上路況相當不錯,所以往往成為撤離巴格達的惟一選擇。實際上,記者接觸到的各國外交官、駐巴格達新聞媒體都有緊急情況下撤離巴格達的方案,幾乎毫無例外地選擇了走約旦這條路。
盡管記者不清楚駐巴格達聯合國工作人員緊急情況下的撤離方案,但卻清楚記得在1998年2月19日聯合國人員撤離巴格達的情況。考慮到美國可能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聯合國當天從巴格達撤出29人,這些人員就是走陸路,從巴格達的聯合國總部乘車穿過沙漠,前往約旦首都安曼的,整個路程約耗時10個小時。根據上述經驗判斷,如果這次駐伊聯合國工作人員真的被迫撤離的話,恐怕還得走這條路。
伊科邊境毫無動靜科國境內熱火朝天
在記者的眼里,大戰來臨的氣氛應該像當年中國記者親歷1991年海灣戰爭時所描述的那樣:“入夜,機場至巴格達市區的高速公路實行區域燈火管制。路旁滿是手持AK步槍的士兵和縮在灰色蘭德羅孚吉普中的共和國衛隊。我們將車開得很慢,以免刺激神經高度緊張的士兵。街上靜悄悄的,一掃往日的繁華,商店很早就關了門。軍警不許記者拍攝排大隊購物的人群和空空蕩蕩的櫥窗,貨架上有些貨物尚未拆去印有科威特字樣的包裝紙。銀行、政府機關、慶祝廣場、無名烈士墓、超級市場門口還站上了頭戴紅色貝蕾帽的共和國衛隊。總統府大門上架起了高射炮,武裝直升機在空中盤旋……”
讓記者感到非常意外的是,盡管伊拉克這次面臨的壓力遠勝于1991年,可記者不但在巴格達沒有看到戰爭來臨的緊張氣氛,就連在巴格達之外也沒有看到。幾天前,巴格達城里惟一能讓人感受到戰爭氣氛的是一些橋梁要道上堆著的沙袋,其它的走遍巴格達也不見緊張氣氛。
本想或許巴格達以外的地方能感受到更濃的氣氛,然而3月4日這一天,記者有機會從巴格達驅車直抵科威特,沿途600多公里居然同樣沒讓記者感受到戰爭的氣氛!雖說從巴格達到科威特的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路程也能看到用沙袋壘起來的防御工事,或者那種只有窗口沒有屋頂的土壘建筑,但這些簡陋的工事總讓人覺得與美英大兵臨境不相稱。記者與同行開玩笑說:“這種工事對內防小賊還成,抵擋美英的飛機大炮就差遠了。”不過,記者自認為,這其實是伊軍既無奈又明智的選擇,因為大敵當前要想重新排兵布陣,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偵察到敵方動向,才能在敵方可能進攻的方向上布陣等候,現在伊拉克的偵察手段非常有限,所以根本無從得知美英進攻方向。在此情況下,實施長期部署應該也是伊的最佳防御陣勢,所以此時“動”不如“靜”;其次,此時調動軍隊無異于把自己的實力和意圖完全暴露在美英偵察手段之下。這也是為什幺見不著伊軍有所動靜的原因。快接近科威特邊境的時候,高速公路兩邊的情景更加平靜,不過這倒不奇怪,因為伊科邊境15公里的縱深是非軍事區,伊軍本來就不能在這個區域活動,難怪有記者在科威特一方看伊拉克這邊“毫無動靜”!
與伊拉克“平靜”得讓人心里發慌相比,一進入科威特一側,高速公路上來來往往的美英車隊令人目不暇接。這情景就跟多數媒體描述的一樣,整個科威特北部的戰爭氣氛令人窒息。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3年3月6日,作者:金戈、邱永崢,原題:《俄駐伊人員大規模撤離讓人不安,巴格達科威特一路“平靜”令人發憷——俄羅斯800工作人員開始撤離巴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