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6日電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3月5日,新任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儲備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在其駐地北京京豐賓館對記者透露,中國外匯儲備已突破3000億美元。他隨后就目前國內外匯收支形勢及外匯管理方面的一系列熱點問題接受記者采訪。
反駁“中國輸出通縮論”
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對人民幣會不會產生壓力?郭樹清認為,FDI的增長是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有力佐證。
他說,中央銀行買入了外匯,等于是投放了基礎貨幣,擴大了貨幣供應量,也就是擴大了國內的需求,也緩解了通貨緊縮,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進口,國內的投資規模和消費規模的擴大,使我國今年出現了6年以來第一次逆差,對這一現象我們要繼續觀察。要注意到這對亞洲,尤其是對周邊國家是有好處的,國際上不是流行“中國威脅論”嗎?說什么通縮是中國輸出的,過多占領外國市場,實際上去年中國擴大了進口,今年1月份進口更多了,像日本、韓國還有很多東盟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都出現了順差,我們是逆差,這說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更密切了,所以說,中國絕不構成威脅,而是創造著機遇。當然,如果出現持續的逆差,我們就將實施一定的宏觀調控;國際收支要平衡,不能出現長期的逆差。其實現在中國在貨物貿易上是逆差狀態,但我們的服務和資本項目仍然是順差狀態,所以整個國際收支狀況是平衡的,外匯儲備還是在增長。
海外流通人民幣300億
對于人民幣在周邊國家日益成為硬通貨的勢頭,郭樹清表示,國家外匯管理局對此持既支持又謹慎的態度,1993年出臺的個人攜帶人民幣出境的相關管理規定至今有效,但由于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日趨頻繁,用人民幣結算成為一種很自然的現象。面對這種形勢,我們要求邊境貿易盡可能通過銀行來結算,如果以現鈔結算,也要通過銀行來結匯,審核其真實的貿易背景。
郭樹清透露,據推測,周邊國家人民幣的流通規模達300億元左右,這一規模在海外流通對加速人民幣自由兌換具有促進作用,但還不足以產生根本推進的功能。
資本項目已部分可兌換
郭樹清認為,實際上人們有種誤解,以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是完全不可兌換的。事實上,在資本項目其實已有部分實現可兌換,按IMF分類辦法,共有43項資本項目的交易。我們分析后發現,中國大概有45%左右資本項目交易實際上已經可兌換,或比較少限制的可兌換,比如,直接投資、外國人購買中國股票,中國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海外投資、買賣國債等行為。而比較多的管制有30%多,真正嚴格的管制只有20%。
我們不買境外股票
郭樹清表示,中國增加外匯儲備時,第一考慮安全性,第二是流動性,第三才是盈利性,確保安全性,我們的投資不能有很大風險。我們主要購買政府債券、政府機構債券、資信特別好的債券以及很少一部分公司債券,我們不在境外購買股票。
適當調整儲備貨幣比重
郭樹清說,隨著世界貨幣格局的變化,中國的儲備貨幣比重會調整,但調整會考慮許多因素,外匯儲備美元仍將占較大比重。現在國際上結算以美元為主,所以我們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仍將占較大比重。我們對貨幣比例會在適當的時機作適當的調整,但不會很頻繁。我們的儲備規模很大,中央銀行的功能也很強,在國際市場上,有義務和責任保持市場平穩。對記者提出的中國是否在去年購入大量歐元的問題時,郭樹清表示無可奉告。
外匯儲備不能借給企業
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比較充裕,可以考慮把一部分儲備直接借給國內商業銀行和企業使用。對此,郭樹清認為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如果借給國內商業銀行和企業使用,這部分外匯就不能為國家隨時可以使用,也就不能再算作國家的外匯儲備。同時,企業對外借債屬于商業行為,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是國家政府機構,沒有發放商業貸款的職責,從法律上說,也沒有這種資質。另外,中國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使用基礎貨幣而不是財政結余購買的,因此外匯儲備不可以無償劃撥使用。
資本外逃已呈下降趨勢
中國目前資本外逃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郭樹清回答記者的這一提問時表示,由于資本外逃是一種地下經濟活動,其規模是沒有統計的,也是難以估計的。但有理由相信,近年來中國的資本外逃應該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一方面,有關部門加大政策調整力度,開正門、堵斜路。在嚴厲打擊外匯非法交易、逃騙匯、走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同時,采取降低進口關稅和減少非關稅措施,簡化境外投資審批手續和放寬對外投資購匯限制,放松企業強制結匯要求,提供個人因私購匯標準等措施,從源頭減弱了企業和個人規避管制的動機。另一方面,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美元等主要國際貨幣匯率波動較大的情況下,中國外匯收支形勢保持良好,本外幣利差逆轉,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也大大弱化了資本原有的投機套利和非法套匯的動機。
郭樹清還提醒人們關注,目前國內非法外匯交易萎縮,黑市買賣價格與銀行掛牌價接近,有時甚至低于銀行的現匯收購價。過去長期存在的旅游外匯流失和居民個人爭購爭持外匯的現象基本改變。與此同時,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錯誤與遺漏項自1989年以來首次出現正值,這意味著資本外逃現象得到緩解。這種態勢雖然并非絕對不可逆轉,但是很有可能預示著中國外匯收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