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0日電 2002年,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達3053億,比上年增長44.3%,但保險資金收益率卻呈下降趨勢,人民日報今天撰文就如何使保險資金的收益最大化進行了分析。
資金收益率偏低
在一家合資企業工作的林先生,去年年初購買了分紅壽險產品。在他看來,分紅壽險不但有人身保險保障,有固定的投資收益,還可以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紅利分配,是個不錯的個人投資理財產品。然而,現實情形卻不容樂觀:由于去年保險資金收益率下降,客戶能夠分到的“紅利”可能十分有限,甚至會出現無“利”可分的情況。
保費收入和資金運用一向被稱作推動保險業發展的兩個“輪子”,可眼下這兩個“輪子”轉得有些不合拍:保費收入增長迅猛,而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卻逐年下降。據統計,2002年,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達3053億元,比上年增長44.3%,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是,保險資金運用卻不理想,收益率呈下降趨勢,2001年保險資金平均收益率為4.3%,2002年減少為3.14%。
專家分析,證券市場持續低迷和銀行、債券市場的低利率,是導致保險資金收益率偏低的兩個主要因素。2001年,保險公司在證券市場大有收獲,用于證券投資基金的保險資金收益率高達20%。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市場情形便大相徑庭。2002年,國內證券市場一直處于低位調整,證券投資基金收益率普遍萎縮。保險公司不但沒有在證券基金上賺到錢,反而出現較大虧損,其收益率為-21.3%。證券市場的不景氣,使資金“千軍萬馬”奔向銀行和債券市場。由于客戶增多、資金充裕,使銀行協議存款利率下調,國債利率也處于歷史低位。在股市、債市、銀行利率都走低的情況下,保險資金收益率下降難以避免。
代客理財不容易
保險資金收益率如何,不是一個簡單的保險公司經營效益的問題,它還牽扯到廣大保險客戶的切身利益。
在近年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中,人身保險特別是新的投資型壽險產品功不可沒,成為保險市場增長的主要熱點。據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數字,2002年,具有投資功能的壽險分紅產品保費收入為1121.7億元,占人身險全部保費收入的49.3%,成為壽險市場的“半壁江山”。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快速增長,意味著保險公司的市場“角色”正在發生改變,保險公司由單純向客戶提供保障、分散風險的傳統業務,轉向代客戶投資理財的資金管理者。
專家認為,眼下保險資金的收益率,顯然不足以支撐快速增長的投資型保險市場,也難以滿足保險客戶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如果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長期低迷,不僅投資型壽險產品可能會萎縮,還可能引發新的風險,資金運用問題越來越制約保險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險公司必須在資金運作中有出色的表現,讓客戶得到滿意的投資回報,才能使投資型保險產品在市場長盛不衰,保險業務才能夠進一步發展。因此,切實加強保險資金運用,提高資金收益率已是保險業當務之急。
“安全”賺錢最重要
在國際市場上,許多外國保險公司并不是靠做保險業務賺錢的,保費與賠付基本處于持平甚至微虧狀態,保險資金運用才是保險公司重要的生財之道。保險公司通過保險業務把客戶的錢“斂”過來,并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來管理這些資金,使它們保值增值。所獲得的資金收益,一部分作為分紅返還給客戶,一部分成為公司主要的利潤。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進一步開放,國內保險市場競爭加劇,保險產品的價格和利潤都呈下降趨勢,而各家保險公司的競爭成本卻有增無減。對保險公司來說,單靠“賣保險”就能賺大錢的“好日子”已經漸漸遠去,要賺錢,不僅需要在保險市場上拼打,還要在資本市場上一搏。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逐步拓寬,但與國外的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仍待進一步拓寬,包括開通直接投資股票市場、不動產投資、抵押貸款、企業債投資甚至國外投資等多種渠道。當然,有了投資渠道并不意味著收益一定提高。因為資本市場的風險是時刻存在的,保險資金能否在資本市場上賺到錢、多賺錢,既有賴于資本市場的完善與發展,更取決于保險公司資金運作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能力和水平欠缺,在資本市場不但賺不到錢,反而有可能賠得更慘。
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保險資金收益率,是當前保險業亟待解決的課題。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指出,要積極探索保險資金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的安全性和收益率;按照集中統一和專業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險資金管理體制,做到保險業務與投資業務相分離,建立健全投資決策、投資操作、風險評估與內控監督相互制約的保險資金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公司可以成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要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投資管理專業人才,充分運用好現有的投資渠道,努力提高資金運用管理水平和投資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