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由于編劇王興東的一個提案,電影分級制度又成了熱鬧一時的話題。“分級”無非是需要一個衡量電影的標準。其實標準我們早有,只是需要順應形勢作出調整而已。但是,今天這個話題又一次成為討論的熱點時,多少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為什么這么說?只要稍稍抬頭睜開眼看看我們周圍的現實就可以了。
分級的標準大抵集中在暴力、色情、意識形態及社會道德諸多方面。可是看看我們身邊,除了電影,其他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形式,電視、報紙雜志圖書、音像制品,尤其后來居上的網絡、手機短信、廣告乃至口頭傳播的段子等等,那些需要被種種級別限制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在。電視里的動輒打打殺殺、人頭落地、血流成河,廣告中的欲說還休、欲蓋彌彰、曖昧神色,以殺戮為升級標準的游戲,打著“寫真”旗號的圖片報道……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區區電影傳播出的信息量、覆蓋面、發散速度,與它們相比,幾乎可用微不足道來形容。而且要從這些渠道獲得信息,幾乎易如反掌,無論哪個都比電影更“經濟實惠、快捷便利”,甚至不論受眾是主動或被動,有時哪怕你厭惡、抵制,也避之不及。
于是形成這樣一個怪現象,電影創作中自設藩籬、束手束腳,同時將票價門檻設置得高高在上,自己幾乎成了一座空城還將人遠遠拒之門外。大家從其他渠道接受了無數有珍寶也有垃圾的紛繁信息,而后才又回過頭來討論電影要不要分級的問題———這仿佛是我們置身于一個五花八門的百貨商場,然后討論旁邊那所搖搖欲墜的危宅要不要再重新設計門與鎖的配置,而這所危宅還需要人花更大的價錢才能進去,難道這不是滑稽?
國產電影數年創作萎縮、市場不振,創作上的限制是主要原因之一。過去總說電影送審、由專家評議,專家都是些什么人我們不得而知。建立電影分級制度,把電影的規則重新細化、規則化,這不僅更利于具體操作,也可以使一部電影問世與否的決定因素少些“人治”而多些“法治”的味道。無論從哪方面講,電影分級制度對振興國產電影有百利而無一害。
至于某些人擔心的具體操作方面,比如影院的難度,這個問題倒更應該放到大環境里去講。或者說,通過電影分級,應該在全社會增強一個分級的意識,哪些內容不適宜孩子,哪些應有所顧慮、需要輔導,起碼能多一些大致的概念,包括創作者、經銷者,也包括每個身為家長的成年人。在國外,即使是電視、廣告等,在哪個時段播什么內容也是有嚴格規定的,而我們卻因為在“無級別”的混沌狀態下,反而讓無數本應有所規避的內容在各種傳媒中恣意流淌。不僅某些粗俗低劣的內容無孔不入,國外一些輔導級的影片引進到我們這里反而沒了級別、無需管理,原本面向成人的動漫倒成了孩子們的專寵……這些咄咄怪事,與我們的集體無級別意識、全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放心”地“濟濟一堂其樂融融”大概有脫不開的干系。
所以,電影分級制度是電影行業本身的內部問題,具體如何改革是有關人員的事情。但作為一個契機,我們有必要討論討論整體文化環境的“分級”,加強一些意識。盡管這不是一日之功,但對凈化社會環境大有裨益,而且,也很迫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