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4日電 今天出版的《瞭望》周刊發表胡哲一的文章《落實擴大內需的四大舉措》。該文就當前堅持擴大內需方針的四大舉措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將全文刊載如下:
剛剛經過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雙拉動。這是在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
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左右。這是在全面分析國內外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的。
一方面,今年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國經濟近年來持續較快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內在活力增強,為下一步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仍然很大,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對外更加開放,政治安定,社會穩定。這些都對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有較強的吸引力。目前我國就業壓力大,各方面改革和發展的任務都比較繁重,也要求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
另一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不利因素,必須有足夠的估計。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很不穩固,今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從國內來看,經濟運行中一些矛盾和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供給結構還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還不高,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和規范,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盲目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是在現有產業結構上增加需求,不僅落后生產能力淘汰不了,而且還會產生大量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品積壓,加劇供給結構不合理的矛盾,給經濟發展帶來隱患和風險。
歷史的經驗教訓也提醒我們,越是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越是要保持清醒頭腦,絕不能違背經濟規律,一味地盲目大干快上,否則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7%左右,是合適的、必要的,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當然,這是預測性的估計目標,實際結果可能會高一些,也可能低一些。較快的增長速度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須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今年,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既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又要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既擴大有效需求,又改善社會供給,同時,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沒有水份的、實實在在的較快經濟增長速度,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進一步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
目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既有需求總量問題,也存在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擴大內需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個方面,只有同時形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雙重拉動,才能使經濟增長具有持續動力。但在實際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而經濟增長還有空間的情況下,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處理好消費與投資的關系,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需要同時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但在目前,擴大消費需求比增加投資需求更重要。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直接和相對穩定。消費需求也不是孤立的,擴大消費需求將為增加有效投資需求創造更大空間。
從我國近年實際情況看,以下幾方面決定了當前必須繼續把擴大消費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是我國消費率偏低,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作用亟待增強。據有關資料,與國外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八五”、“九五”時期平均消費率分別為58.7%、59.4%,最近10年平均只有59%多一點,而世界平均消費率已超過78%。盡管各國具體情況不同,也存在一些統計差異,但總的看,我國消費率還是偏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費需求相對不足。中央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及時做出了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的決策,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從多方面增加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幾年消費率逐步提高,1998-2001年分別為58.7%、60.2%、61.1%和59.8%。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受現有財力的制約,與投資需求增長相比,我國消費需求增長仍顯緩慢。按當年價格,1998-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3.9%、5.1%、10.3%、13.0%和16.1%,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分別增長6.8%、6.8%、9.7%、10.1%和8.8%,大多數年份消費增長遠低于投資增長。
三是既有消費總量不足的問題,也存在消費結構性矛盾。目前我國城鄉、地區和不同收入者之間,消費差距還在擴大。農村、西部地區和城鄉低收入者消費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整個消費需求增長。據有關資料統計,農村居民消費額占社會消費總額的比例持續下降,“六五”時期為64%,“七五”、“八五”和“九五”時期分別下降為58.7%、50.6%和47.8%。近年城鄉消費差距仍然較大。2000年、2001年,農村人口分別為城鎮人口的1.76倍和1.65倍,但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則只分別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47.5%、32.8%。西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不僅比較低,而且呈相對下降趨勢。城鎮地區不同收入層次居民的消費差距也在擴大。一些常見的耐用消費品在城市商店滯銷,而農村和城鎮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擁有量卻很低。可見,擴大農村和城鎮低收入居民消費需求的潛力還很大。
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居民消費是消費需求的主要組成部分,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有效擴大消費。二是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影響居民消費意愿的因素很多,除收入外,還有消費對象、消費環境、消費者支出預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
第一,繼續增加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這在當前是最根本的。無論是從經濟學原理還是我國實際情況看,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將大大提高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要繼續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使農民收入得到穩定的較大幅度增加。多予就是多增加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投入,多為農民增收辦實事。少取就是堅決落實中央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措施,少直接或間接向農民攤派。放活就是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和引導農民增收的積極性。今年,要通過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退耕還林力度、深化稅費改革等農村改革、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投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加大農村扶貧力度等措施,從多方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
繼續增加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1)落實有關政策措施,增加就業崗位和擴大就業方面的資金投入,改善就業服務和就業環境,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2)進一步落實“兩個確保”,保證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做好“三條保障線”銜接工作。合理確定城市“低保”標準和保障對象補助水平,切實做到應保盡保。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的支出,地方財政也要增加這方面的支出。(3)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對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決城市特殊困難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學、醫療和取暖等方面的問題。做好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生產條件,不僅對擴大消費需求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著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要繼續適當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及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保證工資和離退休金的按時足額發放。
第二,提高居民消費預期。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影響居民消費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來支出預期。僅是居民的本外幣儲蓄存款近5年每年新增近1萬億元,今年1月底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已達9.8萬億元,居民持有的股票、基金、債券和保險等其他金融資產也大幅度增加。我國居民儲蓄率高,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也有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方面的因素。但這種“增加收入等于增加儲蓄”的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目前我國居民的未來支出預期較高,存錢用于養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購買住房等的需求較強,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費欲望。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的需要。在出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改革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社會的承受能力,減少群眾的后顧之憂。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倡導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
第三,改善消費環境。一些居民有能力消費,也愿意消費,但是也難以消費或不敢消費,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合理消費政策的限制,使居民在用電、買房、購車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費門檻較高;有些是由于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要,消費服務落后;有些是由于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商品橫行,抑制了消費欲望。因此,必須采取多方面措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費環境。要調整和完善消費政策,抓緊制定有關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更好地發揮價格杠桿和市場信息對擴大消費的作用。增加對企業技術改造、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和消費環境等方面的投入,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業和服務業,拓寬消費領域。抓緊建立健全個人信用體系,規范發展消費信貸,擴大居民在住房、汽車、助學等方面的消費貸款。繼續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強化商品和服務質量監督。通過這些措施,為擴大消費創造好的條件,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放心、便利、高興地消費。
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益
擴大投資需求是擴大內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生產能力和提高技術水平,增加就業和改變城鄉面貌,都需要保持必要的投資增長速度。但是,也要重視防止投資過熱。投資增長過快往往導致盲目大干快上,出現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巨大浪費,誘發經濟泡沫,阻礙和破壞經濟發展。對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幾年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目前社會資金充裕,物質充足,各地的建設和發展熱情很高。在好的形勢下,更要保持清醒頭腦。近兩年在一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了投資規模過大、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過熱苗頭已經顯現。一些地方盲目大量投資,生產建設上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基礎設施建設過分超前,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方面,不顧實際需要和財力可能相互攀比,大搞樓堂館所,房地產投資開發規模過大,不重視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高檔住宅建得過多,供求結構失衡,蓄意投資炒作,資金拖欠嚴重,結果出現了房地產投資主要是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增幅過快,商品房特別是高檔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過快,土地價格和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過快。據有關統計結果顯示,2002年全國房地產投資比上年增長近3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40%,全國房地產貸款增幅也已超過40%,60%以上的房地產建設資金來自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約70%的銀行房地產貸款貸給了房地產公司,貸給購房者的只有30%。銀行的不少房地產貸款有可能成為爛賬。這種情況值得注意。由于房地產投資高速增長,已拉動鋼材、水泥和玻璃等行業過快增長。2001年,我國鋼、水泥和玻璃產量分別已達1.53億噸、6.4億噸和2.04億箱,總產量已經過大,而且品種單一,低標準、低質量產品占很大比重。
從總規模上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已經偏大。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4萬億元,相當于1997年的1.6倍。1998-2001年,投資率(資本形成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平均為37%,2002年可能超過40%。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全局性的房地產膨脹和經濟過熱,但如果對這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不引起高度注意,投資規模繼續過快過猛增加,企業、財政、銀行和社會都可能難以承受。為此《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對一些地方房地產投資過猛、高檔房地產開發過多的現象,應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開發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要及時監測和有所準備,并采取必要的調控措施。
在擴大投資需求上,今年既要保持投資的必要增長,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又要警惕和防止盲目投資和投資增長過猛。關鍵是要把握好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格局和市場供求關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有效需求仍相對不足,抑制通貨緊縮趨勢的基礎還不穩固,在建和必要的新建國債項目需要有資金保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今年繼續發行14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籌集資金用于國家投資。現在銀行資金充裕,利率較低,發行國債有條件,成本低。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年國債資金使用方向和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國債資金將首先用于已開工的續建項目和收尾項目,保證按期建成并發揮效益;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一批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投入;繼續推進西部地區開發;增加一些必要的新開工項目。
在具體安排上,將加大以下方面的國債資金投入。一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促進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項目,如人畜飲水、縣鄉道路、農村新能源、農村教育和醫療設施、節水灌溉等中小型水利設施等。二是有利于擴大城鎮就業、增加居民消費的項目,包括服務業、職業教學等方面的設施等。三是促進產業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的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重大裝備制造項目和高技術產業項目等。四是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如加快退耕還林、防沙治沙、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項目。五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公檢法司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繼續加強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工程質量。同時,要繼續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穩定增長。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投資多元化和多樣性。完善投資政策,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投資限制,穩步拓寬社會投資和企業融資渠道,擴大投資領域,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國家鼓勵的產業和建設項目。適當擴大國債資金貼息數量和范圍,引導和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通過經濟、信息、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多種措施,減少和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努力提高全社會投資效益。
還應當看到,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特定經濟發展時期的必然選擇,是階段性的政策。近5年投資增長主要依靠國債投資拉動,投資需求增長與發行建設國債的相關度很高。按照宏觀調控原理和財政平衡原則,經濟政策必須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應當控制并逐步降低,建設國債不可能長期大規模發行。盡管目前國債余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在警戒線附近,財政風險不大,但也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要綜合平衡。既要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保持必要的國債投資力度,引導和帶動全社會投資穩定增長,又要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合理控制國債發行規模和投資增長幅度,積極防范財政風險和經濟風險。
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根據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今年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金融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質量與效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貨幣供應適度增長,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銀行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及時發放國債項目配套貸款,加大對新興產業的信貸投入,增加對有市場、有效益和有信用企業的貸款,改進對農村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規范發展個人消費信貸。盡快實現助學貸款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全面推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增加有利于優化出口結構的出口信貸投入。繼續落實西部大開發的各項金融措施。農村信用社要辦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提高農戶貸款面。要進一步加強信貸管理和監督。嚴格控制對重復建設項目的貸款,控制對產品沒有市場的企業的貸款。當前要加強對房地產貸款的監測和管理,落實有關規范房地產金融業務的措施,完善相關貸款制度和貸款條件,有效控制房地產信貸風險。同時繼續擴大居民個人住房貸款覆蓋面,滿足中低收入者的購房需要。通過加大貸款回收力度、加強信貸管理和監督、優化貸款結構和提高貸款質量等措施,繼續降低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繼續貫徹“法制、監管、自律、規范”的方針,規范發展資本市場,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加快國有保險公司改革步伐,進一步發展保險業。改進和加強外匯管理,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認真落實去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有步驟地擴大金融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鼓勵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繼續整頓和規范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穩健、高效運行。(本文由國務院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