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版《射雕英雄傳》目前正在各地熱播,近日,根據(jù)金庸小說改編的《俠客行》又在滬上熒屏亮相,加上將相繼推出的《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天龍八部》、《連城訣》,今年將成為金庸武俠劇在內(nèi)地熒屏播出最多、最集中的一年。
近年來,金庸劇在內(nèi)地市場的火熱程度比港臺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制作者都熱衷翻拍金庸劇?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香港率先將金庸作品拍成電視劇,幾乎每一部都能取得極高的收視率,此后臺灣也加入了翻拍金庸作品的行列。而這種“翻拍熱”從1999年金庸以象征性的“一元錢”把《笑傲江湖》的電視改編權賣給央視后開始轉(zhuǎn)向內(nèi)地,雖然《笑傲江湖》播出之后招來無數(shù)嘲罵聲,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此劇在當時創(chuàng)下了央視電視劇的收視新高。據(jù)知情者透露,該劇的貼片廣告、加上賣價不菲的海外版權,贏利近千萬元。“雙贏”的效果使得金庸身邊的“淘金者”趨之若鶩,短短兩年里,金庸先后將他的6部著作版權賣給內(nèi)地的影視機構,每部均賣到數(shù)十萬港元。大家都明白:憑借金庸的“品牌”,無論觀眾如何邊看邊罵,電視臺都不愁收視率,片子賣個好價錢總是沒問題的,因此,拍攝金庸劇已成為“零風險”投資。
有人說,從金庸劇中獲益最大的無疑當屬內(nèi)地制片人張紀中。在《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之前,這位“大胡子”制片并未像今天這樣紅透全中國,而這兩年里,“張紀中”已成為全國各地娛樂新聞中亮相頻率最高的一個名字,而且其人氣還將隨著金庸劇的熱拍、熱播持續(xù)升溫。引起多家競爭的《天龍八部》改編權最終花落江蘇電視臺,根據(jù)金庸先生的提議,擔任制片人的還是張紀中。手里攥著兩部重頭戲,張紀中又瞄上了《神雕俠侶》,據(jù)悉,中國文聯(lián)音像出版社已經(jīng)買斷了該劇拍攝權,如果不出意外,制片人也非張紀中莫屬。
與《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拍攝前后大張旗鼓的炒作手法截然不同的是,知名度不高的內(nèi)蒙導演王新民,早在《笑》劇開拍之時就另辟蹊徑,自籌資金分別以80萬港元和40萬港元買下了《俠客行》、《連城訣》的內(nèi)地電視版權。這兩部金庸小說都是以往改編者比較漠視的作品,而且王新民是以小制作的方式、在媒體很少關注的情況下拍攝的。然而2001年歲末,《俠客行》在成都、武漢、廣州等6個城市悄然播出,都取得了當?shù)氐淖罡呤找暵省5饺ツ甑祝搫〉?500萬元投資成本已全部收回,王新民透露,估計到最后可賺近1000萬元。
對于目前金庸劇在內(nèi)地熱拍現(xiàn)象,復旦大學教授駱玉明認為很正常,“這說明金庸作品的閱讀吸引力一直存在,有市場,當然就有人會去拍,反復改編在名著中是很常見的”。駱玉明說,影視對文學重新解釋,不同的導演、不同的演員都可以拍出不同的味道,這就為改編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另一方面,金庸先生個人文化修養(yǎng)很高,但他的小說還是娛樂性的,不是純文學,也正是因為金庸作品的娛樂性,才會引起同樣以娛樂為主要追求的電視的追捧。不過,駱玉明說,至今還沒有看到改編得很好的金庸劇,“這是因為從文學改編到影視,會損失很多東西,這種差異使你永遠拍不出想象的東西,所以觀眾永遠不會滿意,也永遠有所期待”。
來源:上海文匯報 作者:傅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