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如今正在央視熱播。從那個老謀深算的李中堂出現在眼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堅信,59集,我肯定會一集不落。也許,一次漫長的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旅行剛剛開始。《走向共和》剛一開場,便以它獨特的人文視角,厚重、深邃的歷史“還原”,令許多如我一樣的觀眾眼前一亮,對“賣國賊”李鴻章的重新定位更是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技藝幾近爐火純青的老演員王冰以70歲高齡精心演繹的李鴻章是完美的,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老謀深算又勵精圖治,內心矛盾、復雜卻又個性鮮明的悲劇性人物。在積貧積弱的晚清,身為洋務派領袖的李鴻章幾乎是以孤身之力和整個時代苦苦抗爭。他深信,只要有了“輪船”和“開花大炮”兩樣東西,就有了讓西方人忌憚的法寶。然而,1895年4月,當臨危受命出來收拾殘局的李鴻章帶著《馬關條約》草約和一臉繃帶從日本回來時,才傷心地發現,自己已成了喪權辱國、舉國唾罵的賣國賊。李鴻章晚年曾不無自嘲地對下屬說,他平生的大憾就是做了一輩子的裱糊匠。面對清王朝這個漏風漏雨的破屋子,他只能修修補補卻無力改造。
起初,我一直沉浸在欣賞《走向共和》的愉悅里,甚至一廂情愿地暗自猜想:這一次愉快的旅行將會在怎樣依依不舍的滿足里結束?
第九集,當那個暈暈乎乎、東張西望、有點像街頭混混又有點像落魄書生的孫中山出現時,我開始覺得有些不妙。天啊!難道這就是我崇拜已久的那個英雄嗎?當準備發動廣州起義的孫中山意外得知三合會的人不能到來時,箭在弦上卻又風云突變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英雄的臉上卻沒有出現我期待已久的那種壯士扼腕的痛惜。也許是為了突出革命家的臨危不亂,只見孫中山晃了一下腦袋,輕描淡寫、面無表情地對手下人說了一聲:“撤吧。”那若無其事的模樣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革命者策劃已久的反清起義的失敗,倒像幾個游手好閑的八旗子弟一次惡作劇的泡湯。據說,飾演孫中山的馬少驊曾躊躇滿志地告訴媒體,他要在《走向共和》里塑造一個另類的平民化的孫中山。然而,另類并不是滑稽,平民也不等于平庸。如果滑稽、平庸沖淡了革命家的氣質,那么,孫中山也就不是孫中山了。
此后,每當我看到那個英氣不足、油滑有余的孫中山,無論是那個在檀香山頂著募捐箱慷慨陳詞卻又像是在跑江湖玩雜耍的孫中山,還是那個談笑間忽然跳起、一驚一乍地痛斥國家腐敗的孫中山,我的心里就充斥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失望。也許純粹是因為思維定勢和個人好惡,無論馬少驊演的孫中山多么意氣風發、胸懷天下、慷慨激昂,我的腦海里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他在《大法官》里出演的那個油頭粉面、八面玲瓏、見風使舵、喝多了總要哼上兩曲的縣長王玉和。
失望終歸是失望。好在后面還有小皇帝和“親爸爸”以及差強人意的袁世凱,好在風燭殘年、賦閑在家的李中堂還沒有死。那么,就讓自己打起精神,在愛與失望交織的風景里繼續旅行吧……
來源:青年參考 作者:郜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