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聯系電話:68994602)
一次偶發事件常常讓歷史拐彎。SARS或許不足以構成一個拐點,但無疑將在史冊中留下印記,正如9·11之改變了美國和美國人。SARS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改變,已經開始顯現,但更久遠和更深刻的變化,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體會。
北京十位政治、經濟和社會學界的學者,作為這場災難的親歷者也是觀察者,對SARS將如何改變中國,做出了他們的判斷
政治體制:希望成為改革新起點
杜鋼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SARS大規模爆發,是對我們整個社會、政府的嚴重挑戰。在這場斗爭中,政府管理體制方方面面的弱點全都暴露了出來。
首先是公共事務的條塊分割弊端。在中國的行政體制中,究竟以中央部委系統為主,還是以地方政府為主,這對矛盾一直沒解決好。
這次從廣東開始的SARS危機,就因為這種條與塊之間缺乏協調統一,以致延誤擴散,造成全國性危機。我們的政府在日后需要思考這些問題:
公共安全事務以條為主的體制必須改革,把一部分決策權下放到以塊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讓他們能迅速反應,及時處理。
現在不少部門把政府很多權力“劫持”為己有,擅自作主,導致政府對部門的調控能力減弱,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在抗炎過程中,一些措施遲遲不能實施到位,就是這種部門間利益紛爭不能很好協調造成的。
我們常常說,要建立完善的危機管理系統,這沒錯,但是,即使有了這套系統,如果不改革政治體制,最多不過使效率略為提高,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信息層層作假,瞞報漏報,報喜不報憂,使政府公信力和威信嚴重受損,SARS暴露出我們政治體制中的最大弊端——官本位負責制。
各級官員究竟對誰負責?不是對老百姓,也不是對工作,甚至不是對上級,而是對他的官位。通過這次事件,相信這種狀況在未來會有所改變。
陸學藝(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研究員)
我們前段時間在非典問題上存在隱瞞,封鎖的問題,不但引起民眾恐慌,而且損害了國際形象。后來政府在這方面轉變得很好,信息做到了透明。
但這是一個教訓:問題是堵不住的,你必須還老百姓知情權。這樣思想的確立,有助于促進我們決策的透明化、民主化。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這次“非典”使信息公開突飛猛進,我們由此可以反思其他一些問題上的信息公開。
過去我們有多種形式的政務公開,但力度很不夠,公開內容往往按行政部門需要來進行。事實上,“非典”局勢在后來能得到很快扭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透明,公眾知曉并重視這些問題了,利于加深政府和老百姓相互信任,對解決問題大有裨益。
以后,政府行為模式中首先突破的,可能就是政府信息公開。
謝慶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張文康和孟學農被解除職務,為實施官員問責制樹立了一個榜樣。以后有類似疾病、災害、傷亡事故發生,就會追究官員責任。
政府角色:應以公民服務為中心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通過非典事件,使我們的領導、政府可以清醒認識到,政府需要由“領導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以GDP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向為公民服務為中心。更好的貼近人民群眾,更及時地了解他們的需要。
陸學藝(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研究員)
單從社會學分析,再次證明一個道理:經濟和社會一定要協調發展。我們常說“經濟建設第一”,但不是惟一,還要有第二、第三,等等。
從整個國家來看,我們的經濟發展走在前面,社會環境建設落在后面,沒跟上去,二者一失調,即使GDP可以8%、9%地往上漲,但災難一下子就讓你損失慘重。所以,SARS是一次很好的教訓,將來北京市乃至中央都應該好好思考,怎樣來尋求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謝慶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政府經歷過這樣的事后,可能在理念上會有所進步,學會要負責任,要誠實,要真正關心民間疾苦,這樣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合法性。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進行改革,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對公共物品的提供,政府責任缺位。SARS之禍,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問題上的真空地帶。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同樣存在潛在危機。
總之,我們欠了社會不少賬,這一課在今后一定要補上。
危機處理:需要常備不息的專業機制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在全球化條件下和信息化世界里,一個局部性危機,就可能演化為全球危機。SARS就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除此之外,還有網絡病毒危機、金融危機等等。中國目前處于轉型期,產生危機的因素越來越多,我們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建立突發事件危機處理機制。
一個反應迅速,運行良好的危機處理機制是怎樣的呢?首先要有危機預警機制,這其中,要求社會每個人員對危機有清晰的認識,對危機感受敏銳,可以在危機前兆階段就將之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要輔以良好的技術手段,建立公共信息監測網,這是一個常備不息的機制。第二,一旦危機發生,要有應對機制,很快做出應對決策。第三是危機處理機制,需要我們國家大量投入,建立一只訓練有素、裝備優良的處理危機的專業隊伍。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在危機處理上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而我國在這方面十分薄弱。SARS提醒政府,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危機干預機制,對城市化建設來說不可或缺。
我們現在的處理方式,往往是遇事便臨時成立一個指揮部,一個領導小組等,國務院30個部委,就有100多個領導小組,委員會一大堆,不知道該聽誰的。
臨時班子的行政色彩很濃,過于中國特色。事實上,用行政辦法協調各方面關系,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好。成立專門機構,以一套完備的危機處理體系去運作,可以使我們在現代化管理上更加成熟,不至于一遇到問題就手忙腳亂。
法治建設:依法運作的一步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學系主任)
“非典”讓依法治國可以在實質意義上進一步。
我們過去把這個概念落實在比較虛的方面,沒有跟具體的公共管理機制聯系在一起,說是依法治國,實際上往往以“紅頭文件”治國。
“非典”事件涉及到方方面面,剛開始時,我們以內部的方式來控制局勢,但事實證明傳統機制失靈。現在是越來越公開化了,大家一上來就考慮如何修改法律(《傳染病防治法》),以適應形勢需要。內部機制被公開機制取代,內外整合的結果就是依法運作。這是依法治國道路上一次有意義的實踐。
經濟反思:公共衛生無法用市場解決
李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SARS讓未來經濟受到影響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預測,今年中國的GDP將調低0.5~1個百分點,目前看來是否如此很難說。
盡管“非典”減少了一些經濟活動,但另一方面增加了公共支出,行業領域收入將有所變化,整個社會的投資會發生一些改變,與人的身體、生命健康的相關投資,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持續平穩增加。在過去,我們往往為生產而生產,追求人的生活質量的指標非常不夠,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件好事。
陳及(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從微觀來看,“非典”事件將促進一些新行業發展。在產品領域,目前如醫療衛生產品、保健用品等,幾乎呈爆炸性增長,在以后這些需求會減少,但不會回落到以前的低水平,相關產業會因此發展走高。
保險業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個人疾病保險,只要險種設置合理,服務到位,應該有非常大的潛在的市場。
就國家宏觀層面看,國家物資儲備體系要得到很好完善。以前我們的物資儲備思想多從戰略上考慮。糧食、棉花是常備之物,但在其他方面的儲備就相當欠缺。事實上,隨著生態破壞,病毒DNA變異現象時有發生,保證人們生命安全的流行病藥品儲備一定要到位,否則一旦面臨災難,就措手不及。
海聞(北京大學中國衛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我們的公共財政政策首先需要反思。
在社會轉軌的過程中,有個不好的傾向,就是重視生產性投入,而在公共支出方面認識不足。對于公共衛生來說,難以用市場之手來解決。
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非常少,農村醫療條件落后,疾病預防體系脆弱,帶來很多隱患。SARS給我們以觸動,政府需要承擔起責任,把調整公共財政政策,讓公共問題回到政府解決的軌道上來。
陸建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在這個高度關聯的社會里,任何一方面的變化都會影響經濟發展,單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看來忽視了一個同樣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共服務,包括公共衛生事業、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地方官更多關注的是當地的GDP,而公共衛生和環境等方面就被放在次要,但是GDP的增長未必就會直接帶來人民生活的改善。畢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善民眾生活。
事實上,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在大部分的國家是并重的,在發達國家,這兩者是共同服務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這個最高目標的。
現在變化已經露出了端倪,從最近兩次機構精簡和改革可以看出來,具體的經濟管理部門正在減少,上一次的機構改革已經撤掉了一半部委,而最近一次更是撤并了非常重要的幾個經濟職能部門。但是反觀社會服務的部門,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這種趨勢是對的,但還不夠徹底和明確。
國際交往:學會遵守規則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非典”會讓我們認真考慮,將來應如何在游戲規則上與世界接軌。傳染病無國界,發生在中國,但不能只當成中國內部的事務。因為世界是一個地球村,國際是一個社區,你不報告,就會對其他國家造成災難。我們說我們國民有知情權,那么在同一天空下,世界公民也有知情權。
所以,“非典”啟示我們作為世界的一員,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遵守世界的游戲規則和交往的規范。以后我們要以更開闊的胸懷,站得更高來看待問題,對其他國家負責任。
生活方式:選擇文明
陳及(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可以預見的是,在將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交往中,中國人的行為模式會有微妙變化。“非典”帶來的異常過敏的心態,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保持,以前中國人喜群聚,好吃喝玩樂,以后這方面的活動會減少,人們會選擇一種更為文明和自我保護的生活交往方式。
海聞(北京大學中國衛生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我曾長期生活在美國,美國人通過對當地唐人街華人的交往,形成的普遍看法是,中國人很注重吃,飲食非常不錯,但衛生習慣太差。
經歷SARS之痛,國人的衛生意識會增強很多,勤洗手,不隨地吐痰,多鍛煉,這對衛生習慣、社會公德和生活方式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啟迪。
社會心理:在災難中學會成熟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學系主任)
SARS對社會和個人來說,都是非常不好的記憶。比如上海人對甲肝的記憶,長江中下游的人們有對1998年洪水的記憶,經過“文革”的人有對“文革”的記憶,此外還有一些歷次的政治事件。
另一方面,危機本身對整個社會的成長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經歷。通過這個事件,很多人會明白,我們以前的幸福生活,是值得珍惜的,許多傳統美德,是重要的。如果這個社會整體是積極向上的話,那么它的社會道德水平會比以前提高一些,對道德的感覺會現實一些,各方面認識也會成熟一些。
夏學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非典”是當前人類突然面臨的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預期的因素。這個不可預期的因素,可能會干擾社會變遷,產生某種消極影響,但縱觀人類發展史,整個潮流不會因此改變,這只是人類前進中的小插曲,不會影響人類前進的步伐。
從某種意義上說,壞事也能變好事,因為通過這件事,我們的民族會產生一種應變力,使我們的內部更加團結,增加內聚力和抵抗力。而對我們個人而言,也是一次意志的磨練。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政經十人談:中國由此改變
作者:孫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