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五日電 題:中國經濟怎樣與“后SARS時期”共舞?
中新社記者 王永志
眼下,SARS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有多大的討論正如火如荼,其對中國今年GDP的影響的預測和評估,樂觀派和悲觀派眾說紛紜。伴隨SARS重災區北京連續半個多月新增確診病例數保持在個位數時,有人已扳著手指頭,盤算著解除旅游禁令和非疫區的倒計時。然而,不管上述答案如何,有一個問題不容回避:中國經濟怎樣與“后SARS時期”共舞?
SARS疫情像一陣不問來由的颶風,從南到北掠過大半個中國。某種程度上,社會的正常秩序被攪亂了,經濟運行的節奏被打亂了。首當其沖的是數千人“中招”,數百人被奪去生命,而讓人為之驚悚、變色,是它的超強而致命的傳染力,不少醫生反而成為患者便是例證。緊隨其后的是對民航、旅游、餐飲、商貿、會展業、勞動就業市場等領域帶來巨大的沖擊,此外,對外貿、教育以及許多領域帶來或大或小、顯性和隱性的損害。
中國人向來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說法,中國政府和人民迅即同SARS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如果以吳儀副總理兼任衛生部部長為分界線,在短短的一個多月里,中國政府在這非常時期啟動非常的應急機制,確立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發展的總體應對方略,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可觀成果,就連世衛組織和國際人士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挺住便是一切!風暴過后,樹木停止了大幅的搖擺,一切山川河流似乎恢復了老模樣。但是,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什么經驗和教訓?
首先,“發展是硬道理”仍是中國和中國經濟的不二法門。要不是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休養生息,以及十年前建立的分稅制和五年前建立的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紅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可能有這么雄厚的財力,可以一下子拿出一百多億元的資金來防治SARS、救助受困企業和弱勢群體;同時,我們也深切體驗到發展的硬道理不僅僅是單純GDP的增長,而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思路,追尋整個社會和經濟協調的發展。
其次,凡事預則立。應加快建立和健全應對突發應急處理機制的步伐,構建反危機法規法律體系,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次國務院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成為抗擊SARS的利器,開了一個好頭。不過,即使SARS病毒和災害完全為我們所控制和消滅,我們也應心存敬畏,將危機視為常態,未雨綢繆,多考慮各種可能的風險,加以預先防范,以及將之消滅或控制在萌芽狀態。就政府而言,更多地把自己放在提供公共服務而非直接管理者的位置上,以保障正常的社會、經濟運行秩序;對企業來說,也應建立應對危機、防范風險的機制,切實提高競爭力。
此外,以動制動,以變應變,內外兼修,標本兼治,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社會的和自然的危機都可能不期而至,而且不是“自掃門前雪”就可以解決的。就像上次的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的SARS,莫不如此。因此,我們既要正視SARS對中國經濟既有短期性、局部性沖擊,更要重視它將對許多領域產生滯后性和擴散性影響。為使中國經濟能夠在非典波動之后繼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現在不能僅滿足于短期性、局部性的應對舉措,還應認真統籌全局,考慮采取適時、果斷、配套的調控政策,提振人氣和投資者的信心,把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真正驅動起來。
禍福相倚,多難興邦。突如其來的SARS讓急速的中國經濟列車剎了一下車,減緩了一定的速度。但它同時警醒我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在后SARS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更注重可持續的協調發展,即使面臨另類的SARS,也有足夠的免疫力來戰勝它。可以預期,中國經濟將保持持續、穩定、健康和快速的增長態勢,并閃射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