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八日電題:中國醫療體系能否抵御SARS侵襲?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中國的SARS之戰初步告捷。人們在感到無限寬慰的同時,也看到中國社會疾病防治體系還存在著難盡人意的現狀:孱弱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乏力的公共衛生財政支持、城鄉之間衛生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有關專家日前指出,此次SARS危機無異一劑“苦口良藥”,使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社會醫療防疫體系和應急能力。
從四月份SARS日益猖獗以來,中國政府及時對SARS這個陌生的傳染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應急措施。此間人士認為,透過SARS之戰,可以看出中國政府負責任的大國風范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但也不得不承認,上述舉動正是中國缺乏有效的應急機制、完善的防疫體系以及對公共衛生投入不足的顯現。
回顧中國衛生防疫體系的歷史可以看到,建國后政府非常重視公共衛生事業,曾給予了大量的人、財、物上的有力支持與保障,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達到全國行政村的百分之九十,“合作醫療”與農村“保健站”及數量巨大的“赤腳醫生”隊伍,成為解決中國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有效力量。
然而隨著醫院的市場化,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在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村地區成為空白。九十年代末,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政府對衛生事業的總投入中,農村衛生費用僅占百分之二十,城鄉之間的衛生資源呈現出明顯的分配不平等狀況。
據統計,目前在全世界一百九十九個國家和地區公共衛生投資的排位中,中國居一百八十八位。此間專家指出,從一九八O年起的二十年間,政府衛生支出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其間國家在公共衛生的投入平均下來僅為每人兩元錢。在此背景下,捉襟見肘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自然十分孱弱。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生老病死,而其中“病”的問題,不僅是中國億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也是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政府不可回避的民生問題。
專家呼吁,吸取SARS帶給我們的教訓,從國計民生的角度盡快建立盡快構建一個城鄉統籌、一體化聯動的疾病防治網絡,逐步建立統一的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打破目前城鄉割裂的二元社會格局,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農村地區衛生防疫體系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事關民生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培林在采訪中說,現在,農村醫療體系已經接近崩潰,要重建農村醫療體系,離不開政府的投入。應以貧民為對象,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的責任是保障貧民也有公共醫療這個底線。
同時,在公共醫療的重建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社會核算體制,減少政府投入的不確定性,避免投入不足或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
另外,在公共衛生領域應建立應急系統。各地除了建立“一二O”急救中心外,還應針對危機不確定性的特點,建立具有協調能力的快速反應機制。
李培林指出,醫療體系的管理應該是多層次的,面對社會中存在富人階層的狀況,國家應允許私人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彌補單純的國家醫療不足的現狀,讓每個人都感到醫療供給的充足。
這位社會學家最后說,這次SARS危機對某些領域來說無異一劑“良藥”。現在不僅農村沒有社會保障體制,城市的社會保障體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建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制對中國來說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