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2日電 三峽庫區近日來的大范圍降雨,使原預計于6月15日實現的三峽工程135米的蓄水目標,提前到6月10日22時。三峽工程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潘家錚院士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在水庫蓄水達到135米之后,三峽工程帶給中國的巨大利益才逐步顯現。
“221.5億立方米庫容可攔截百年一遇大洪水;847億度年均發電量可照亮大半中國;萬噸級船隊可從重慶直達上海;112萬大移民空前絕后……”今年已76歲的潘家錚院士如數家珍般報出的這些數字,是三峽工程全部完工后將帶給中國的恩惠。但從135米開始,三峽工程就可以發揮其發電、通航等效益,國人百年夢想開始逐步成為現實。
135米只是三峽蓄水第一步
現在已經達到的135米蓄水位只是三峽工程圍堰發電期水位,按照分期蓄水的設計規劃,到2006年水庫蓄水的水位將達到156米,在2009年,這個數字將最終抬高至175米。決定選擇175米為最終蓄水水位,水電工程專家用了30多年時間反復論證,以調和三峽工程防汛、發電和航運之間的要求。
“水位越高,淹沒損失越大,工程量也大大增加;水位偏低,又滿足不了發電的要求。”潘家錚解釋說,“至于初期蓄水位確定為135米,主要原因是現在右岸導流明渠是通過圍堰擋水的,假使初期水位太高,圍堰工程量就太大了。現在圍堰的高程是140米,135米的蓄水位一方面可以滿足初期發電和通航的需要,另一方面還有5米的庫容可調蓄洪水。”
全國每人可分4度三峽電
在今年8月和10月,將有4臺機組陸續投產發電,到年底這4臺機組的發電量將達到55億度。“全國13億人,每人平均可以分到4度電;如果3角錢1度電的話,就可以回收10多億元的資金;如果每度電能夠產生5元錢的產值,就可以創造270多億元的產值。”潘家錚算了一筆很簡單的賬。
而這一切還僅僅是開始。從今年開始一直到2009年,三峽工程每年都將有4臺機組投產,發電量等于每年增加一個葛洲壩電站。“當全部26臺機組投產后,三峽年均發電量將達到847億度,這些電量足夠照亮半個中國。”潘家錚說。
5米空間也可以攔一下大洪水
目前135米的蓄水位,離140米高程的右岸導流明渠擋水圍堰還有5米的距離,這部分的庫容有23億立方米。潘家錚介紹說:“其實在三峽工程的施工設計中,目前還沒有防洪的要求。但是如果遇到大洪水,要求現在的三峽工程攔一下,我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防洪將是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到2009年三峽水庫蓄水水位達到175米之后,防洪庫容將達到221.5億立方米。“在汛期到來之前,三峽水庫將排水騰出這個防洪庫容。如果在汛期下游河道出現可能險情,三峽水庫將攔洪蓄水,等下游洪峰過去,再排水騰出防洪庫容。”
1:1超級原型帶動多學科發展
泥沙的沖淤規律是目前仍沒有解決的科學難點問題,而在建的三峽工程提供了一個1:1的超級原型,三峽水庫分期蓄水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要在水位比較低時,及時研究泥沙的運動規律。“人家沒有這么好的條件,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我們在這些學科的水平上要大大前進一步。”潘家錚說。
根據數學模型計算的結果,三峽水庫將在80~100年后基本達到泥沙沖淤平衡,屆時有效庫容仍將有80%~90%保留下來。潘家錚對此強調說,“雖然國家已有大量的投入,對于泥沙沖淤問題進行了充分研究,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在135米之后,要進一步加強監測,通過實測的數據來修改計算模型,掌握庫區泥沙沖淤的規律。”(徐彬 周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