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內地的證券市場與推行QFII前期的臺灣省證券市場,有很多的相似之處。1991年之前的臺灣股市,投資者主要以散戶為主,1990年臺灣散戶投資占股市總成交量的96.9%,機構投資者只占3%;而截止到2002年內地開戶的散戶占開戶總數的99%,是個標準的散戶市場。
同時,1991年臺灣證券市場的股票市盈率為32.05倍,遠高于同期紐約市場15.08倍與倫敦市場14.20倍的市盈率水平;而內地滬深兩市目前的全市場市盈率在45倍~55倍之間,遠高于其他股票市場。當時臺灣有上市公司600家左右,總市值400多億新臺幣。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各種猜測和期待下,QFII終于露出了真面目,瑞士銀行和野村證券成為首批幸運兒。QFII究竟能帶來什么呢?臺灣省開放QFII10多年來的經驗表明:QFII不僅帶來了國外的資金,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的投資理念、對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等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林賢斌先生,臺灣金鼎綜合證券(維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有著十幾年的證券分析師工作經驗,親身經歷了臺灣開放QFII以來的變化,把他對QFII的親身感受向記者娓娓道來。
投資理念推陳出新資深研究員身價倍增“四大天王”銷聲匿跡
“在QFII沒進入之前,臺灣的股價漲跌基本上是主力做手影響市場,散戶幾乎都是跟著主力做手進出,當時最有名的莫過于雷伯龍、阿不拉、榮安丘、阿丁等人,投資人甚至給他們一個響叮當的名號──‘四大天王’。由于當時臺股每天成交量只有幾百億元,而這幾個人手上卻握有充沛資金,臺股幾乎就是這幾個人可操控,想拉抬哪支個股都是易如反掌之事。”回憶起10年前的往事,林先生如數家珍。“1990年的時候當研究員,做基本分析是一件很苦悶的事情,你推薦的股票漲了25%~30%,你沒推薦的股票卻漲了200%~300%,人們更注重技術分析和內幕消息。但QFII進來以后,局面就完全改變了,外資機構更注重基本面的研究,做基本分析的研究員身價倍增,現在有些國外投資機構的研究員身價年薪已經達到了2000萬元,這在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林介紹道,從臺灣的經驗來看,外資選股非常看重基本面。他們進入臺灣后,主要選的是大盤股、龍頭股、有價值和成長性的股票,對于炒作性很強的股票決不會去碰的。雖然一開始,外資進入并沒有賺到錢,甚至還有虧損,但外資投資的方向有一個很強的引導作用,他們的投資理念把市場導向了一個健康的方向,市場從投機盛行逐步轉向投資有價值的股票。像1991年臺灣股市平均市盈率32.05倍,是同期紐約股市和倫敦股市平均市盈率水平的兩倍,但是到了2001年10月,臺灣、紐約和倫敦股市平均市盈率已十分接近了。最后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QFII獲得了不菲的收入,而原先的主力做手們損失慘重,基本上退出了臺灣的股市,像臺灣股市赫赫有名的四大天王都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
MSCI指數成為分界線A股還要走多久
臺灣省QFII得到飛速發展,一個轉折點就是加入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MSCI是一家提供全球指數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標的的國際公司,其推出的MSCI指數具有客觀性、公正性、實用性、參考性、機動性的特點,獲得了國際機構法人的認同,廣為投資人參考,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按這一指數來安排在世界各個證券市場的投資比例。”美林證券曾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北美與亞洲,有超過90%的資產管理公司以MSCI編列的指數為指針;在歐洲大陸,也有超過50%的經理基金人以此作為績效評比參考。
在1996年臺灣加入MSCI指數之前,外資進入的數量是很小的,因為對外資的投資經理人而言,臺灣股市不計入績效評比指標,臺灣進不了他們的投資視線。但臺灣加入MSCI指數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1996年4月的“MSCI指數效應”后首個交易日成交金額達到770億元新臺幣,當月總成交金額達到兩萬億元新臺幣,刷新了1995年2月以來的紀錄。
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今年一月份之際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A股將有可能被國際著名的MSCI(MorganStanleyCapitalInternational)公司納入其指數體系。MSCI是否將其納入新興市場指數體系,主要考慮人均生產總值、市場深度和市場流動性、當地政府的管制、已察覺的投資風險、對外國投資者的所有權限制和資本管制、投資界的廣泛認同等因素,目前A股被列入MSCI指數的主要障礙不在規模等定量因素,而是投資環境、政策等一些制度因素,如非流通比例、基礎資料的獲得、國外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信息披露質量、公司治理、監管政策、資本項目自由化、匯率等因素。
歐、日機構先行美國大亨謀定后動
與臺灣驚人的相似,這次首先獲準進入內地的QFII來自于歐洲和日本的機構,而非全球最有實力的美國投資機構。林賢斌認為:QFII開放初期,一般受到的限制較多,能進入的資金較少,而美國本身的市場就比較大,美國機構顯然有些不屑一顧。而歐洲、日本本身市場較小,資金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所以會比較積極。不過,從臺灣的經驗來看,等到市場開放程度高了之后,美國投資機構往往會大手筆的進入,臺灣目前外資中已有50%來自于美國投資機構。
自1991年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臺灣證券市場,至2001年11月23日止,臺灣當局共核準QFII投資臺灣證券市場申請(包括首次及再次申請)1958件,共核準596家QFII首次投資臺灣股市,核準金額2300億美元。QFII的成交金額和持股比例不斷上升,截至2002年9月,持股比例占同期市場總市值的9.49%,交易金額占總成交值的比例也在8%上下波動,已經成為臺灣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同時臺灣股市逐步由一個投機性強、波動性大的封閉市場轉變為相對穩定、受到全球投資者重視的開放性市場。
日盛嘉富證券國際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的副代表楊大慶認為:
從臺灣的經驗來看,估計QFII今年對內地的影響不大,明后兩年可能才會有實質性的進展。“外資剛進入的時候,只是市場的參與者,但慢慢的就變成了市場的引導者。對股市產生的不但是直接的推動力,對人們的投資理念、對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雖然可比性很高,但兩岸股市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像市值、上市公司數量、開放程度都不一樣。“內地不能完全照搬臺灣的經驗,還是要走自己的路。”楊大慶提醒到。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劉影朱 金福